文章專區

2014-05-01大學教育大海嘯 533 期

Author 作者 程樹德/任教陽明大學微免所。
三年前的3月11日,在日本發生的一次強震,再加上隨之而起的海嘯,引發福島核電廠三個機組大爆炸,將全球核電欣欣向榮的發展勢頭硬生生折斷。要核電,就得面臨核災的可能威脅,但若不要核電,就得面臨必然的大氣暖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極端的天氣;這兩難的尷尬局面,正在許多地區發生。

兩年前,教育界也掀起一陣大風暴,雖然源起於美國,但強風逐漸颳向全世界,讓許多人迎風發抖,也讓許多人趁風飛翔,這個大風暴叫「魔課師」,其確實意義是: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想追溯這個大風暴的起源,可以1992年網際網路(也叫互聯網)的出現,當一個比較方便的節點。在這以前,個人電腦已經漸漸普及,但它們還是互相獨立的小運算及儲存點,小孩子拿來玩遊戲,大人拿來寫文章,資訊的交流,得靠個人間以小磁碟來傳播,縱使它有相當快的運算速度,但很難由此來想像20年後——今天的世界。我若能以一個小動物如海兔子(軟體動物)的神經節(ganglion)來比擬那時的個人電腦,它能協調海兔子所遇到的刺激及反應,卻沒有人腦的思考,以及儲存資訊的能力。

但將個人電腦互聯之後,由量變產生了極大質變。資訊可以互傳、記憶,以及運算可以經由外在更大的電腦來處理。就想像海兔子的一個神經節,與幾億外在的神經節相連後,總體所能做的,就可能像人腦那麼驚人了。

網際網路出現後,對新技術的需求爆增,高速傳輸及多媒體媒介技術該是其中兩項。有了這兩者,首先催生了校園線上課程。校園線上課程可讓學生在不同地點或時間,觀看教師授課,也能利用網路互動及交流,學習者也不必進那一間授課中的教室,就能上課及學習。但這種課程多是校園內封閉式的教學,學生須付費方能修課,須親臨考場,方能獲得學分。

次一階段的演化,叫作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ware),這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於2001年開始推動的。該校基礎課程常有嚴格及深入的聲望,因之為了開啟知識大門,以迎接非該校的學生,甚至讓人心智大開,產生力量(unlocking knowledge and empowering minds),故公開某些課的課程大綱、課程教學影片、課堂講義,甚至及於課外補充教材及評量的試題,讓人免費瀏覽。這種開放式課程的優點,一是免費,二是可以遠地觀看;這兩項好處,雖可激勵有恆心的人,但因沒有師生互動,不能答疑及考評,更不能提供學分、學位及認證,故雖有美譽,實際影響不大。

下一階段的演化,即是「魔課師」,它延續了開放教育及開放課程的淑世精神,但額外提供身處教室的「臨場感」,更提供師生互動及評量的方法,就這種網路學習比較不限於固定的時間及空間,故這種網路教育的第三代,確可能掀起大風暴。

由於一些名校及企業界看到這一趨勢,不但打破「師生互動缺乏」及「評量機制不足」的限制,也開啟了賺錢及破壞現有高教體系的大契機,故紛紛砸下巨資投入經營,且讓我們看其中三個最先出現的。

首先,史丹福大學的吳恩達教授及柯雷教授(Dr. Daphne koller)在2012年創辦了Coursera線上學習網站(http://www.coursera.org),一年內吸收了2200萬之創投資金,又有密西根、普林斯頓、史丹福與賓州大學加入這一系統,起初提供43門課,吸引68萬名學生註冊,反應熱烈。到了2013年3月,又有加州理工、臺大、華盛頓大學、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60多所研究型大學加入,目前提供300多種課程。

其次為edX,是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分別投資3000萬美元成立,是兩校共管的非營利組織。修課生可透過網路視訊上課、考試、交作業及做實驗,可在課程結束後付費,以取得修課證明。

第三,是由史丹福大學的谷歌X實驗室創辦人特倫教授(Dr. Sebastian Thrun)與友人建置的Udacity平台(http://www.udacity.com/)。他們首開一門人工智能課,居然吸引了全球16萬學生報名選修,後這平台在2013年即募集2100萬美元資本,它與前兩組織不同處,是提供職業媒介,向付費的公司推薦在課堂上表現優異的學生。

以上三者均基於美國,在臺灣的清大、交大、陽明及中央四校也共同成立類似組織,希望以中文授課,將之貢獻給全球數千萬的以中文為母語之大學生。

由於創投資金大量投入,我們立即可以發現,這是大學課程商品化及市場化的極大契機,許多大學原本就想將知識大量販賣來賺錢,但因受限於個別老師及上課地點,並無法將課程「包裝成商品」出售,如今有了強力互聯網,再加上有效的考試及認證方式,將一課程包裝成漂漂亮亮的商品,已成事實,故魔課師能吸引數千萬元投資。

隨著網路上出現了名師所授的某課程,那麼是否即能一掃全球由同一語言所授的同一課程呢?從學生角度觀之,能親見親聞鼎鼎大名教授的課,確是好事,但從教師角度看,是否所有相同課程,就難以開設了?從學校行政主管角度看,是否即能少聘教授,只讓現有教師擔任網上課程的助教即可——即學生在網上上課後,為他們提供一個答疑解惑,或提供實驗課程的機會?

大學老師們受的衝激也很大,一方面,很多老師可能失業,另方面,有些老師要專心研究,會慶幸不再開課給學生。這種網上課程甚至可以衝擊整個高等教育系統,學生不必向任一大學註冊繳費,反可一面工作賺錢,一面修習網路課程。只要學生努力,依然可在三、四年內獲全部學分而畢業,此時企業界可能信任網路課程所提供的訓練,因目前大學課程並不一定能提供高品質訓練及知識給學生呢!

我把魔課師比喻為「大海嘯」,可能尚不足以描寫它對高等教育的可能衝擊,用「海變」或「滄海桑田」可能適當些,一方面它大力促進高教的「私有化」、「商品化」、「市場化」,以致打破了原先大學乃是「象牙塔」的想像,另一方面它大力衝擊大學教師的功能及職責,此外又為學生提供了極有彈性的學習園地,不必被拘於校園之內。且讓我們觀察它的巨大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