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18-09-01科技部推動農業科技 產學連動燃出輝煌火花
441 期
Author 作者
郭羽漫/本刊主編。
科技部於今(2018)年8月22日召開記者會,報告自2016年起委託中研院規劃執行的「農業生技研發成果鏈結產學合作計畫」之計畫成果。
據了解,全球農業市場規模在去(2017)年達約471億美金,頗具市場發展潛力。科技部與中研院自2016年起共同推動「農業生技研發成果鏈結產學合作計畫」,望學界研發成果吸引廠商,為其產業帶來啟發,使其願意配合政府政策,且對其企業競爭力亦有幫助,預估業界出資配合款也會達到7千8百多萬元,最終達到產業擴散的效應。
此外,該計畫也呼應政府提出的5+2產業創新計劃,並持續關注新農業如何構築創業特色。與一般工業案的不同,農業計畫雖普遍不大,名字也不如量子電腦、人工智能等科技來得響亮,然卻有多樣化的案例累積與主題媒合。如去(2017)年生技月主題媒合會,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中心楊文欽研究員發現咸豐草內的聚炔類,在動物模式裡可以治療糖尿病,其後所發表的多篇論文,也有助於開發糖尿病健康食品,目前已有廠商對此深感興趣並進行媒合。而中化健康生技公司,利用獨創克弗爾粒(kefir grain)發酵系統,可產出具有功能性的胜肽進而達調整血壓之效,目前也已進入臨床試驗,成為業界需求主題媒合中的典範之一。
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長邱求慧也提到,科技研發在推動時,若無法讓人民真正有感,那這種研發還是會讓人覺得有些落差,也因此更需利用科技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如臺灣雖能培育出優秀的農產品,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然有時因產量過多,不僅造成農民蒙受損失,也浪費了許多社會資源;而沙漠國家以色列雖降雨不多,卻能做出少量、精確的灌溉,進而培育出好的品種,不但優化了作物的生存條件,甚至還能做出具有競爭力的外銷產業。如何將臺灣農業系統化的利用科技成分加值,滿足人民的生活、健康與社會需求,對臺灣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課題。
臺灣隸屬熱帶∕亞熱帶國家,全世界的農業發展水準少有能與臺灣匹敵的;由於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與氣候條件,加上農地狹小(平均為1公頃多),因此更需建立自己的農業典範模式,才能與國際競爭。而臺灣農業科技技術實力也相當深厚,若能借重技術將農業生技產業化,便能使產業商品化,甚至進駐國際市場。
瑞寶基因公司所研製的豬藍耳病蛋白質疫苗,即為該計畫產生的成功案例之一,其透過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將疫苗技術做技術轉移,利用次單位疫苗解決無論活毒或死毒疫苗都難解的豬藍耳病問題,不僅獲美、中、韓等多國專利,也一躍成為臺灣市占率最大的疫苗。
由於政府積極推動南向政策,除了瑞寶基因外,臺灣加工界的隱形冠軍──嘉豐國際海洋公司(以下稱「嘉豐」)──也藉由生技產品佈局東南亞,進行行銷。從受精卵到苗的育成、養殖,最後經物流到達消費者手上,憑藉完整的產銷履歷,光是3年前的營業額就已超過60億。該計畫中,有鑑於吳郭魚的全球產量於近年已漲到700多公噸,在所有生產養殖魚類排名第二,故嘉豐決定將優質臺灣鯛作為發展重點。現在的產品若要行銷全世界,在生產過程中就不能有任何藥物的殘留,因此嘉豐建立「無用藥全雄種苗生產體系」,利用移轉方法打造XZ種苗的全雄品系。這些吳郭魚在養殖4個月左右會達到性成熟,並開始往產卵的方向發展,若將雄魚養殖在一起,牠們便無法與雌魚交配,也就會拼命長肉。目前,嘉豐正將這些魚送到緬甸進行大量養殖,並於仰光進行2千公頃養殖計畫。
學界有許多優秀的研發成果,有新發現或新產品產出,甚至具有國內外的專利。故該計畫望能藉標竿業者勇於技轉、投資,帶動臺灣產學創新的觀念。條件促成後,便能發展一些重點,如智慧農業、鏈結科學園區,將大學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