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4-09-01以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的網站經營為例 537 期

Author 作者 李旺龍教授 ∕ 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系暨奈微所。
做為一個大學教授除了認真教學及發表研究論文外,還有服務及輔導兩個責任;年輕的學生需要很多的指引及協助,教師的輔導就很重要;從事科普則是個很好的社會服務,走出象牙塔、走入群眾,感覺會很不一樣,影響力也比許多研究論文高,特別是那些很多作者「合作」的論文。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科普講座自2003年起受國科會補助迄今,宣傳上從學生協助發海報、科工館發公文到現在的電子郵件、QR code及Facebook粉絲頁;成果從早期的錄影搭配簡單網頁事後觀看,到現在結合國研院國家高速網路中心開發的Colife網路直播、教師線上認證及針對不同觀看平台推出對應的內容格式;搭配新媒體的發展,如何聚合人氣,達到擴散的功能?仿生部落格的建立也豐富了Facebook週日粉絲頁的內容(文字、圖片、漫畫)。多樣的內容藉由網路的協助,讓更多的人們有機會或有興趣願意時常駐足於此,也是希望有限的成果可以不斷地讓演講廳現場之外的觀眾隨時有機會一看再看。此外,在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計畫辦公室的協助下,在正規教室裡,透過網路,在成大、高應大及高雄第一科大進行線上即時遠距課程,培育科學傳播人才,六門科學傳播系列學分課程以每學期加開一門課的速度進入第三年,每學期固定開三門課。正規課外,也開設科學影音記錄班及科普漫畫班(主題:仿生、微積分),豐富網站的內容;科普內容才是王道,平台、網路媒介卻也不可或缺。


科學研究有很多的重要發現,要讓一般民眾「看得到、聽得懂、採取行動」的去理解科學的重要及建立正確的觀念與態度,也要有催化劑及時間來內化成為基本素養。其中的聽得懂就是科普的基本目標,看得到則需要有媒介來協助,網路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媒介。正確及有趣的科普內容藉由網路的擴散,可以讓民眾「看得到、聽得懂」,採取行動可以是支持國家的科學政策、不被電視上的談話性節目傳遞的錯誤科學訊息所蒙蔽、不容易受騙等等。本文以科技部科教國合司(原國科會科教處)長期支持的「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經營為例,與大家分享該網站可以做些什麼?可以怎麼做?當然也希望獲得大家的意見回饋。......【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