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4-10-01三維列印組織及器官 538 期

Author 作者 程樹德/任教陽明大學微免所。
所謂三維列印(3D printing),學術一點的稱呼,是累加式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即將立體模型的空間資訊,用電腦輸給一架印刷機器,這機器有點像現今常用的噴墨印表機,可先印出一個二維的圖像,然後以噴墨嘴吐出可凝結的材料,逐步創造出與原模型一樣的三維實體。

我們知道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傳到歐洲後,促進了西方的文藝復興,及以後的科學革命,甚至工業革命,故爾是極緊要的技術,現在若能擴充至三維印刷,進而複製出一個三維實體,該是多麼重大的技術突破啊!

在1984年,個人電腦、文字處理機開始普及,用電腦控制的印表機也出現,這週邊技術的出現,讓三維列印這概念有了萌芽的契機。賀爾(Charles W.Hull)這人於1939年出生於美國克羅拉多州,畢業於該州州立大學的應用物理學專業;在1983年,由於他知道能用紫外光來催化塑膠單元分子的聚合(photopolymer),故想出這累加性製造的主意,稱之為立體石畫(stereolithography,也譯作光固化成形法)技術,並於1986年得到一個專利權許可。

他的想法,是讓噴墨頭輸出塑膠單元分子,此時用強的紫外光雷射照耀,使它立即固化,不再流動;噴頭則由電腦輔助設計程式(CAD/CAM/CAE)來控制,讓它依照既定的二維圖像來移動,待累加這諸多二維圖像後,就塑造出一個實體。

賀爾所發明的這初始技術,只能用塑膠來製造模型,而那時金屬燒結技術(metal sintering)也大有發展,能利用強雷射光,將噴頭釋出的金屬粉末或小顆粒,直接燒結在下層已冷卻的固體表面,讓金屬也能當模型的材料,於是三維列印技術,也能用以鑄造金屬的零件。

圍繞這主要創意的附屬技術不斷被發明出來,例如塑膠擠出技術在1990年出現,噴出膠結劑於粉末(inkjet deposition of liquid binder on powder)之技術於199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被發明出,1995年即上市。

早期三維列印技術能應用在新產品開發的階段,也即能從電腦中的設計圖,很快地製造出一個實體,可觸摸也可觀看,以資評估其是否美觀、可用或可否暢銷。到了21世紀第二個10年,更有了爆炸性發展,不但能大規模生產零件,也能跳過翻砂鑄造的麻煩,直接生產精細的引擎或其他零件;在中國工業化的過程中,技術之獲得恆受到西方列強帝國主義的防範及禁售,聞這種技術在大陸有超越性的突破,真讓我額手稱慶。

據市場調查公司的統計,西元2012年,全世界三維列印機的銷售金額達到22億美元,比前一年金額高29%;購買者將他們應用於建築設計、營造商、工業設計、軍工製造、汽車製造、航空太空、教育、珠寶設計、玩具設計、生物科技、時裝設計、食品業等諸多行業。

自從2005年以來,個人玩家買部三維列印機在家中遊戲,成了一個急速擴充的市場,這得利於公開免費程式(RepRap)的流通,讓玩家能隨意印出個東西來使用,例如缺個臉盆或梳子,可以隨手印出來,有日本人印出一把手槍來,據說還真能發射子彈。

 
2007年發布的RepRap:達爾文﹙ Darwin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RepRap
replicating rapid prototyper
是3D立體印表機的原型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複製能力,能夠列印出大部分其自身的塑料組件。個人玩家們能夠製造出複雜的產品,不需要昂貴的工業設施。
這原型機從軟體到硬體各項資料都是免費且透過網路公開流通的,可以透過玩家們分享以及自行修改後再分享,使得機器變化出更多的可能。
至目前為止,已發布了4個版本的3D立體印表機。
 
三維生物列印是很自然的延伸,依病人的需要,印出一片冠狀動脈支架,或固定斷骨的夾板,是業已成功的產物;現在的理想,想用噴嘴吐出細胞及胞外介質,以製造組織,或是藉由小塊組織,列印出整個器官,屆時糖尿病人,可以換個人造胰臟,尿毒病人可以換上新腎臟。這種再生醫學所描繪的願景,其實現或許得有三維列印的幫忙吧!

這三維生物列印已蔚為一大研究洪流,論文大量出現,綜合其創造組織或器官的策略,可有三個方向。其一即是仿生(biomimicry)策略,即儘量模仿生物組織的原有結構,來複製這一片組織,例如一片胰臟組織上有一團蘭氏小島細胞,附近有血管,再遠有一條外分泌的管道,而各種細胞間又有不同的胞外介質(extracellular matrix);在進行生物列印時,先要有這片組織的三維結構,再有不同的細胞源及胞外介質,然後逐層噴出不同細胞或介質,讓他們膠結成有韌性的一片組織,最後測試這片組織有無設計時所盼望的功能,例如分泌胰島素。

第二種策略,可稱「自發組合(autonomous self-assembly)」,若能明白一個器官從最早期的發育過程,那麼,用少量未分化的多潛能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先列印出小型的器官雛型,然後在小容器內,適時補充各種營養及生長因子,讓它發育成大而有功能的器官。

第三種策略,叫做「微組織(mini-tissue)」,即如腎臟由腎元、尿管和血管所組合而成,若先用生物材料建構微小組織,再讓各微小組織結合為大些的組織,最終形成正確尺寸的器官,像模組式公寓的建造,進展就較快。

這三種策略都依賴各種造影技術(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對組織及器官的三維結構,有精細的知曉;目前有兩大技術能造影,其一是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用X光旋轉照射生物體,再收集穿透過的X光之量及角度,將之轉變成像素(pixel,成像的最小單元)或體素(voxel,所涵體積之最小單元),再用電腦整合,就能創造生物體的精細空間構造。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