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9-10對抗復發腦癌-從分子到高階影像 465 期

Author 作者 撰文|陳品元。
講者資訊
1. 陳品元/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
2. 顏君霖/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3. 莊健盈/臺北醫學大學神經再生博士醫學學位學程副教授
4. 徐宗溢/臺北醫學大學神經再生博士醫學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癌症的治療,近十年因標靶與免疫藥物的突破而有長足的進步,但這樣的好事並沒有發生在惡性腦瘤的患者身上。截至目前為止,就算接受標準治療,惡性腦癌病人的五年存活率(five-year survival rate)仍小於10%,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腫瘤在標準治療後無可避免的復發。因此,對於研究腫瘤如何對藥物產生抗藥性、復發的型態、何時復發以及如何預測復發,都是科學上和臨床上相當重要的問題。此系列演講中,講者會分別從基礎、轉譯以及臨床的角度來探討這樣的困境。

腦癌的化療藥物,會破壞分裂細胞DNA的合成。而腦癌細胞發展出來的抗藥性,可能與癌症細胞內一些甲基化的上基因調控非常有關係,如何找出最合適的小分子藥物,逆轉癌症細胞自我修復染色體的功能,或許是發展新式標靶治療的契機。

此外,脂質代謝不僅提供細胞能量來源,更是提供細胞合成多種類固醇賀爾蒙或前列腺素的重要原料。透過研究發現,某些脂質的代謝路徑與腦癌的抗藥性有關,幾種特定神經類固醇與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的含量,有劇烈上升的跡象。抑制神經類固醇的作用,可有效毒殺抗藥性的腦癌細胞;也就是說,阻斷腫瘤中過度活化的脂質代謝,將成為治療腦癌的新策略。

深究腦癌的抗藥性,除了跟本身細胞的調控有關,整體腫瘤微環境中其他的細胞也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免疫細胞就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來應該要毒殺癌症的免疫系統,卻常被腦癌細胞同化或利用,進而使得腦癌復發。因此,試圖釐清各個免疫細胞的缺失,找出回復免疫的功能,將是治療腦癌復發的重要課題。

最後,是已跳脫傳統框架的腦癌影像診斷。在進階神經影像以及向體學的發展下,許多影像的判讀已能利用人工智慧做機器學習,不僅加速診斷效率,也能和臨床預後生物標記(biomarker)結合,提供手術或放射治療的標的並評估治療反應,甚至能進一步預測腫瘤復發的型態。因此,進階神經影像,也是腦癌治療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腦癌的治療有待突破,盼能相關研究持續進行,以早日找到新的切入點、發展新的治療,嘉惠更多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