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文章
文章專區
2015-01-01質譜分析在食品安全上的應用
541 期
Author 作者
呂廷璋/任教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
攤販前張貼的分析報告、小吃店門口的掛保證,是哪個機器如此強大,帶我們度過飲食風暴,守住食品安全的最後防線?想要讀懂報告上的數據,那就先認識質譜儀吧!
質譜分析在近幾年接連發生的食品醜聞事件爆發時,屢屢在報章媒體中被提起,用來檢驗或確認牛奶製品中的三聚氰胺、飲料與果汁中的塑化劑、澱粉製品中的順丁烯二酸與攙假在橄欖油中的銅葉綠素。質譜分析儼然變成食品問題的萬能掃描雷達,只要打開此照妖鏡,問題食品就無所遁形。因此農林水產、食品生產與貿易、衛生管理等各單位紛紛購置質譜儀,希望藉由這個保護傘,確保食品的安全。就讓我們來認識質譜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食品安全監控上所扮演的角色。
質譜儀-秤量分子的天平
質譜分析(mass spectrometry, MS)是一種用來決定分子質量的技術。簡單的說,它就像化學分子或元素的秤量天平,只是這個天平不是直接秤重,而是在儀器內部形成一個真空的磁場。進行分析時,分析物會被氣化並被電子(離子源)撞擊,使其帶上電荷變成離子或者分子碎片離子,在磁場中飛行。利用離子在磁場中移動的性質差異,儀器就可測定分析物的質量電荷比(質荷比,m/z),得知其分子的質量,也就是「分子量」,用來判別分析物所含的元素或分子的組成。
若分析物本身就容易揮發成氣體,便可以電子直接撞擊氣體分子,使之產生碎片離子,稱為電子游離(electron ionization, EI)或電子撞擊游離(electron impact)。若分析物為液體或固體,在食品分析上則常以電噴灑游離法(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與大氣壓化學游離法(atmospheric-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APCI),讓分析物氣化並帶上電荷。
然而食品的組成(基質)非常複雜,因此進行分析時,常先將分析物以氣相層析法(gas chromatography, GC)或液相層析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LC)加以分離。當揮發性的化合物以氣相層析法分離後,就能直接使用電子游離技術,讓離子進入質譜儀執行分析。若分析物揮發性低,則選用液相層析法。液體樣品需要先除去溶劑(施以電壓與氣流,並同時加熱來達到此目的),轉換為氣化的帶電荷離子,才能進行質譜儀分析。
利用分子特徵鑑定分析物
質量是分子的一種特質,因此質譜儀可以用來鑑定或確認分析物。當知道分析物的分子量時,我們即可推測此分析物的化學元素組成,例如一般有機物主要的元素:碳、氫、氧、氮、硫、磷、氯或溴等。但相同分子量的物質可能涵蓋數百種,甚至上千種的可能組合,若質譜儀的精準度或解析度很高(如小數點以下三或四位數),就可以提高分辨力,使可能的組合限縮在較小的範圍,不過這種儀器的造價可不菲,例如,飛行時間式(time-of-flight)或軌道阱式(orbitrap)質譜儀。目前常用來監控食品安全事件的三段四極柱質譜儀(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利用的策略是將兩個質譜分析器串聯在一起,稱為串聯質譜法(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S/MS),並在兩個質譜分析器之間加裝撞擊室(collision chamber),導入撞擊氣體。……【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