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文章專區
2015-05-01大小有什麼差別?(下)
545 期
Author 作者
陳文屏/中央大學天文所、物理系。
天體的大小與形狀天體撞擊能量驚人,但這跟天體形狀有何關係呢?首先地球從小是打大的,我常開玩笑說天體形成過程沒有所謂愛的教育。太陽系當中的行星、衛星既然都是「由小而大」吸聚而成,過程釋放出巨大能量,那麼剛誕生時撞擊頻繁,天體處於熔融狀態,等到撞擊稍歇,才冷卻成固態。以地球來說,大約45億6700萬年前形成,當時處於槍林彈雨的環境,尤其38~41億年前更有大量轟擊,之後才固化。
天體的大小影響了熔融之後再固化的快慢。體積較大的天體表面積相對較小,所以散熱較慢,有足夠時間以引力拉成球體。相對來說,小型天體冷卻快速,尚未拉成球形就已經凝固。這是為什麼太陽、地球、木星、火星,甚至月球都是球體。而小行星、彗星核心等小天體則形狀不規則。但是怎麼樣才「夠大」呢?
伽利略發現的木星四大衛星,直徑都在3000到5000多公里,另外土星的最大衛星泰坦(土衛六),直徑也超過5000公里,它們也都近乎球形。
土星最大的衛星:泰坦,直徑超過5000公里,外觀為球形,擁有濃厚大氣層(表面大氣壓146 kPa, 稍微大於地球表面的101 kPa), 成分絕大部分為氮氣,也有少數甲烷。相比之下,火星直徑將近7000公里,但是因為離太陽近,平均溫度高些,氣體分子運動較快,引力比較不容易抓住,大氣也就稀薄得多(0.6 kPa),約略是地球的百分之一。
再加上右頁的比較,讓我們體會,影響某天體的環境條件,除了本身大小,還有它與太陽的距離。人說商業開店有三大要件:地點、地點,還是地點。看來天體亦然!
這幾年的太空探測都集中在比較小的天體。例如2004年發射的信使號(Messenger)前往繞行水星,探索這個光禿而熾熱的世界,途中也經過金星。另外還有一些前往其他天體的太空任務,順道經過金星。1989年的麥哲倫號則專程前往金星,一邊繞行,一邊以雷達聲納描繪金星的表面地形。
太空探險更具挑戰的是小型天體, 因為它們在太空中跑得快, 引力卻很小, 太空船不易繞行或著陸。日本於2003年發射隼鳥號太空船,於2005年成功登陸編號25143的糸川小行星,在表面所採取的樣本於2010年成功返回地球。......【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