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20-07-15手機裡的健康存摺- 健康控管、疾病把關、就診紀錄一手Get!
463 期
Author 作者
蔣榮先
當人工智慧遇上健康醫療,會碰撞出什麼火花?WHO科技防疫黑客松獲獎團隊領軍科學家,透過9大面向×30個議題,帶領我們認識──結合醫療與科技的臺灣新優勢,創造出的健康幸福生活!
從0與1到生與死,AI正在翻轉醫療──
◆「行動醫療」:藉由整合穿戴式裝置資訊,理解自己身體狀況,落實自主健康管理;
◆「電子病歷」:AI自動分析工具,歸納、統整,協助醫師即時獲得所需資訊;
◆「線上問診」:提高醫院營運效率,在流行病疫情蔓延時減少感染風險,更是醫療資源不足時的救命方案;
◆「負面情緒偵測」:現代人文明病增加,心理狀態分析有助於遠離憂鬱情緒及心理疾病;
◆「精準醫療」:基因檢測預防疾病發生,提供早期診斷,面對疾病界最棘手的癌症,大幅提升治癒的機率;
◆「智慧病房」:輔助醫護人員,對於病人的照護、用藥安全更是一大保障;
◆「電腦輔助診斷」:以AI進行X光影像分析,優化治療精準度,成為醫療人員的第三隻眼睛;
◆「全民健保資料庫」:臺灣有國際上少見的完整資料庫,對醫療貢獻良多,可促進國民健康意識,改善醫病關係。
本書作者蔣榮先教授為臺灣資訊傑出人才,任教於成大醫學院、擔任成大醫院資訊長,從事醫療科技的尖端研究,並熟悉產業最新發展,深諳跨領域合作的必要性。
他以深入淺出的解說,配合大量生活應用實例、資訊圖表,描繪即將到來的AI智慧醫療新世界。值得醫界、產業界、藥界、醫材界的學者、專家參考,同時適合對健康醫療科技新知有興趣的大眾閱讀。
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伴隨而來的是大幅增加的醫療、照護需求,若能藉由手機內「健康存摺」的功能與專家或親友緊密連結,不僅能有效追蹤自身健康資訊,還可以接收專家建議,甚至關心家人健康,一本健康存摺在手,好處無窮。
有人做過一個比喻:如果人生是一連串數字,那麼健康是「1」,其它金錢、地位、財富、事業等的成就,都是排在「1」後面的「0」;也就是擁有了健康,接著擁有的其它事物才有意義,當然也越多越好。既然提到了數字與金錢,想必每位讀者都有好幾本銀行存摺在手上,對於自己帳戶內有多少錢一清二楚,進出帳戶的金額也都一目瞭然;但對於自身的健康情況,例如一整年到底看了幾次病、看了哪些科別、曾經吃過哪些藥、做過哪些檢查等資訊,卻經常不太清楚,聽起來挺奇怪的!
主動式自我健康管理──「健康存摺」
為了讓一般民眾更能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態,衛福部健保署因此開發出來了健康存摺的應用。概念很簡單,就是將個人的就醫情形、用藥紀錄及做過的檢驗(查)與結果等上傳到安全的資料庫上。接著只要透過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的驗證,就能登入健保署建置的「健康存摺系統」(My Health Bank),取得自己過去的健保就醫資料。當然也可以查詢或下載自己的健保卡狀況及領卡紀錄、保險費計費及繳納明細等資料,幫助民眾隨時隨地查詢或下載自己的「健康存摺」,若是存到自己的行動儲存裝置(如隨身碟或手機等),就能將這些健康資訊隨身攜帶。套一句常聽到的廣告詞──隨時掌握自己健康狀況,及時調整自我健康管理方針。
手機App管理健康
但是並非每位民眾,都熟悉如何將這些健康資訊放置於手邊並且隨時隨地使用。所以健保署又設計了一個活化健康資訊的辦法,也就是在使用者授權同意下,可以選取特定期間內的個人就醫、用藥及檢驗結果等存摺內的資料,經由網路下載並允許第三方App進行加值使用。
這樣一來,民眾就可以用平時每天習慣用的手機App,協助進行健康管理。以檢驗為例,如果民眾在近 三年有多次檢驗醣化血紅素的紀錄,系統就會以圖表顯示檢驗時間、檢測結果,進一步瞭解健康趨勢。此外,手機版App還有推播的功能,例如每半年健保都有補助一次洗牙的機會,而這些資訊也都可以透過App來推播與提醒,甚至提醒成人預防保健,及慢箋領藥與回診建議時間等,進而提升國民的健康保健意識。
延伸運用
健保署甚至規劃,配合民眾常用手機之趨勢,研議增加醫學影像檢視及下載功能,並提供最近三次「四癌」(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子宮頸癌)篩檢結果,並將自費預防接種紀錄、自費健檢資料納入健康存摺,這些更充足的個人健康資訊,可望在近期逐步落實在讓民眾有「知」的權利與「用」的福利。其實健康存摺更能延伸其想像中的加值運用,如連結衛教資訊、就醫評估、就醫提醒與個人切身相關之健康推播等服務。例如民眾進行血糖檢查,就可以連結血糖相關的衛教資訊;而有腎病或肝病篩檢的民眾,也可以同時進行末期腎病評估、肝癌風險檢測等疾病評估。據統計目前下載健康存摺者以年輕族群及30~49歲已婚女性(媽媽)族群的接受度最高,故未來首應考量這個族群使用者關心的議題,以及預防保健上的需求。
當然我國在高齡化社會除了常見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以外,還有很多其它共病的問題,如心血管、腎臟病等都是國人常罹疾病。考量健康存摺在未來使用上發展的完整性,未來內容中至少應涵蓋各類慢性疾病之紀錄。當健康存摺透過智慧型手機存取,並經加值軟體進行多元化的應用後,我們就可以隨時監督自己的健康狀況了。未來可開放授權給信任的人來分享自己的醫療紀錄,例如不僅可以隨時讓家庭醫師或家人了解自身的健康情況,並討論自己的健康狀態,在控制飲食、作息上,都能更有效的發揮功效。如此不但促進了國民健康意識,也能達到改善醫病關係效果。
筆者有一個朋友是血液透析腎病患者,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洗腎患者,飲食上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是年紀大了老是忘記,例如特別是楊桃、奇異果及香蕉這幾種水果,洗腎患者不建議食用;甚至是有一些尿毒症前兆的患者,也非常不推薦吃這幾種水果。這時候患者本人如果不夠注意,很容易就會因為忽略而造成遺憾。至親好友透過共享健康存摺知道患者的情況後,便能協助提醒,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共同看顧健康之方式。
另外,健康存摺有別於傳統式醫療資料庫保存資料的概念,帶來了全新的想像,醫療資訊不再僅掌握於醫療機構或政府單位手中,所有民眾都能夠隨時檢視自身的醫療紀錄,不但對於本身的健康狀況有更詳細的認知,更能達到主動式的自我健康管理──也就是將我們這群健康資料製造者所提供的資訊,更有感的回饋給提供者。
各國的做法
至於在其它各國中類似我國健康存摺的情況,如幅員廣大的美國,各大醫院與保險公司之山頭林立,醫療法規亦為舉世最完備的國家,也將近在十年前,由美國國防部與退伍軍人部推出一個稱為「藍按鈕」(Blue Button)的個人健康紀錄與資料平台計劃,因執行成效良好,近百萬人註冊使用,後於2012年正式轉由聯邦機構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接手,提供民眾更多元之健康管理服務。例如允許在嚴謹協定下,第三方API介面開發者實現資料交換之「Blue Button+」服務。其它國家像是德國、澳洲政府以及韓國政府等國家之衛生機構,皆曾推出全國性類似健康存摺的個人健康資料管理計劃。
在全球被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期間,醫療資源短缺,病患電子病歷無法共享,讓醫護人員在照護上捉襟見肘,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終於在2020年4月公布新規定,將以國家的力量推動病患自由存取健康資訊的能力,以改善病患在健康照護上的效能,日後民眾就能透過手機程式存取自己的健康資訊,進而做出最佳的就醫決定。
新的規定受到科技業者的歡迎,包括Google、微軟與蘋果都公開支持,因為如此一來就開啟了科技業者切入此一原本相對封閉醫療市場的大好機會。
至於在臺灣,透過健康存摺讓民眾可以下載個人近幾年的健康資料,達到個人化醫療資訊加值的應用,經過近六年的推廣,已有接近170萬民眾使用,不但可提供醫師診斷時或與家屬互動時更多明確的依據,也落實民眾知情與做好自我健康管理的目的,縮短過往醫病間醫療資訊不對等的狀況。
特別是記憶力逐漸衰退的高齡長者,有時候會忘記或是不太確定上次看診時間,或是與這次回診之間的身體變化狀況之詳細資料。基於這樣的原因,透過資訊的統整,健康存摺勢必能夠協助民眾更了解自己身體的長時間改善與追蹤狀況。
未來健康存摺軟體
開發套件(SDK)之發展
為了把健康資料還給民眾,並達到更進一步的加值循環發展,健保署近日更完成健康存摺之開發軟體開發套件(SDK),將資料與各大醫院或健康管理資訊App結合,可透過社群軟體安全的帳號,讓民眾更方便掌握自己與家人的健康。例如當手機下載App後,可申請用臉書或Google帳號註冊,免去重新輸入資料的困擾,透過社群平台在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開放第三方廠商介接及協助加值健康資料。
也就是說經由個人同意的方式,提供健康存摺之部分或全部內容給第三方,將個人健康資訊做再加值利用,以提供更多的服務。例如配合民眾使用手機以APP提醒健康檢查或是洗牙等服務,協助民眾整合個人健康資料。
當然民眾對自身健康資料仍保有高度自主權,包括資料提供前須經嚴謹的身份認證程序,並自訂提供的資料範圍與內容,傳輸過程的安全性也會受到高度保障。
如何將健保署的醫療資料,整合「台灣健康雲」、各行政機關的開放健康資料,並進行加值應用在現階段確實具有高度開發潛力。上述加值並不一定要由政府機關來做,民間公司反而具有彈性以及創意,只要符合資通安全管理法規的公司或團體提出加值服務申請,針對不同產業之跨界合作上,更容易激勵出新的火花。能夠透過軟體開發套件與其它開放資料界接,共同營造資訊互通與安全應用之效,不但促進民間健康產業的發展,也讓大家共同為全民健康貢獻一份力量。⋯⋯【更多精彩內容請看《從AI到智慧醫療》(商周出版)】
書名∣《從AI到智慧醫療》
作者∣蔣榮先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 2020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