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5-11-01「我心懷感激⋯⋯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 紀念神經醫學家奧利佛·薩克斯 551 期

Author 作者 楊仕音/臺大動物系碩士、Dartmouth College科管碩士。譯作含多本科普書籍及影片字幕。審譯《Discovery》等雜誌。泛科學專欄作者。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
2015年8月30日,當代最偉大的腦神經醫學家之一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安詳地離開人世。九年前,醫師診斷出他罹患罕見的眼部黑色素瘤,而在經歷一連串的放射性治療及雷射手術後,左眼失明的薩克斯從未停下腳步──無論在臨床諮商、醫學研究領域,以及科學普及知識的傳播。今年二月,薩克斯宣布:「好運終於用盡了」,進入癌症末期的他在《紐約時報》上寫了一篇短文〈我的一生〉(My Own Life),提及自己將正式展開「與死亡面對面」的生活方式。

約莫半年「與死亡面對面」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模樣?薩克斯選擇了繼續前進,並且不諱言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我無法裝作無所畏懼,但我心懷感激......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我是一個有情眾生、有思維能力的生物,這已是莫大的榮幸與歷險。」

薩克斯面對己身生命的開放態度,不僅反映在他人生舞台上從容的謝幕身段,同時也反映在他看待每一位病患的視野。翻開薩克斯針對每一位個案的病歷紀錄,臨床數據極少,取而代之的是病人本身獨一無二的經驗和故事。

看得見「人」的病歷

他不輕易在診斷後為個案貼上標籤,這與他反覆強調的「雙重特性」息息相關。在身為醫師的同時,薩克斯心中更自詡為自然主義者,因此他不僅對疾病的徵狀感興趣,對病人也同等關心。

對薩克斯而言,病人首先是「人」,而他由一個接著一個病人身上(或更精準地說:腦內)發生的故事,發現人類物種的與眾不同。在《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一書中,他寫道:「在疾病裡,我看到人之所以為人的精髓所在──動物會罹患疾病,但唯有人才會深陷病態之中。」薩克斯的工作必須終日與受疾病所苦的人們為伍,這迫使他不斷反思哲學家尼采曾經提出的疑問:「談到疾病,我們豈不是幾乎都曾偷偷問過自己,沒有疾病,我們還活得下去嗎?」因疾病所表現出多元而「異常」的徵狀將這位自然主義者的醫師逐步引入人的大腦世界。......【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