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6-03-01銀白世界下的祕密—冰相粒子大不同 555 期

Author 作者 蘇世顥/任職於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在半年都是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完成學業,研究包含雲微物理在內之各種大氣物理現象。希望能傳達正確的天氣與氣候科普知識給一般大眾。
今年一月份臺灣地區經歷了有紀錄以來最強大的寒流,導致本來在臺灣十分罕見的銀白世界出現在全臺各地。在新聞媒體終日強烈放送之下,原本陌生的專有名詞「霰」、「雹」或「冰珠」都相繼攻佔各大新聞的版面,大家也才瞭解到原來在低溫環境中所形成之冰相粒子不是只有「雪」而已。但是這些冰相粒子有何不同?為何在不同環境下我們觀察到的冰相粒子型態會有不同呢?

空氣中的水物

首先我們要很快的瞭解一下,大氣中存在哪些與水直接相關的物質(水物,water substance)?如表一,我們依照水物相態與在垂直方向上運動的速度進行分類,大致上可分為水氣(vapor)、雲滴(cloud droplet)、雨滴(rain drop)、冰晶(ice crystal)、雪(snow)、霰(graupel)與雹(hail)。這些水物之間的特性與形成的原因都有所不同,但大氣中要形成冰則只有兩種機制,一種是液態水凍結(freeze)形成冰,另一種則是由氣態的水氣直接凝華(desublimation)所致。所以無論是形成冰晶或是後續冰相粒子的成長過程,都必須要考慮這兩種機制的作用。所以下面我們就會仔細討論這兩種過程,在「雪」、「霰」、「雹」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在這波寒流中很多地方都變成了銀白世界,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看的並不是雪花而是另一種冰相粒子「霰(Graupel)」,那什麼是「霰」?這個字在古代中文是指落到地面上的不透明(白色)小冰粒,而且霰下落的速度比雪快,所以在《桃花扇》中就有一段文字「飛綿作雪,落紅成霰」就是在告訴我們兩者是不同的冰相水物。早期翻譯英文中Graupel 這種下降速度較快且表面不透明的小冰粒時,當時科學家直接想到描述相同水物的中文字「霰」,這是十分傳神與恰當的翻譯。英文中Graupel的同義詞為soft hail、snow pellets、tapioca snow或Grail,所以中文翻譯時有些人也會用「軟雹」或「雪丸」來取代比較難發音的霰。純粹從翻譯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用法並無不妥,甚至更貼切的點出霰的形成原因和冰雹或雪花有所關聯。那霰的形成原理是什麼呢?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