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16年
- 555期-實驗動物(3月號)
文章專區
2016-03-01醫學新契機—進擊的線蟲
555 期
Author 作者
莊漢聲/鍾智堯。
你知道在某個陰暗潮濕的森林土壤底下,住著一群遠比毛髮更細小的的多細胞生物,稱之為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簡稱線蟲),而這群不斷蠕動的奇特生物竟與你我仍保有60~80% 的基因相似性嗎?最重要的是,這有可能是未來解開許多醫學謎團的關鍵喔!
談到線蟲,許多人的第一印象也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如蛔蟲、鉤蟲、蟯蟲等有害的寄生蟲。然而除了生物學上,線蟲被迫與這些惡名昭彰的親戚歸類在同一「門」外,在科學家眼裡,卻對這毫不起眼的小生物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這種有著優雅名稱的小型多細胞動物,主要生長在土壤裡以微生物和腐爛有機物質為食。相對於人人喊打、欲除之而後快的寄生蟲,它所帶給人類的貢獻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現今以線蟲為主題的研究論文就有超過上萬篇,甚至還有六位科學家,因線蟲研究而獲頒諾貝爾獎。因此線蟲雖小,卻可稱之為科學界裡的巨人。
線蟲如何成為實驗動物?
「線蟲」之所以能成為目前廣泛應用的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主要得歸功於一位南非生物學家——西德尼‧ 布倫納(Sydney Brenner)。他曾在2002年諾貝頒獎典禮公開稱讚線蟲是「自然界對科學的一項獻禮(Nature's Gift to Science)」。然而在眾多的生物裡,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布倫納獨獨鍾情於線蟲研究呢?
故事要拉到約莫50年前(1960年代初)的時空背景,當時由於分子生物學蓬勃發展,許多生物學家利用細菌與噬菌體作研究,已經揭開許多基礎的生物學問題的答案,奠定了今日生物學的樣貌。不僅作為主要遺傳物質的去氧核醣核酸(DNA)結構被完整描繪,遺傳密碼(genetic code)也被解譯。科學家對於基因如何複製與表達,包括轉錄 (transcription)與轉譯(translation)更有了突破性的了解,一時之間,生物學的發展突飛猛進。而當時年輕的布倫納,想將他的研究領域由分子生物學轉移到更高階的生物學層面,包括生物發育與神經功能、老化的本質、疾病的產生、知覺從何而來等。......【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