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6-01-01奈米晶面.化學解密─清大化學系教授黃暄益專訪 553 期

Author 作者 范賢娟/任職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技術創新與創業研究中心。
2011年,《科學觀察》(Science Watch)公布了「全球頂尖一百材料科學家」,當中有一位臺灣的學者名列第三,同時是亞洲地區學術單位學者排行第一名─他是清華大學化學系的黃暄益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無機化學與材料化學,曾帶領過許多碩、博士生進行金(Au)、銀(Ag)、鈀(Pd)與氧化亞銅(Cu2O)等粒子的奈米研究,多篇論文發表於具高影響係數的期刊,有數篇還被引用上千次,累積許多輝煌的成績。

為何走上化學之路?

黃暄益中學時就移民到美國,大學在美國東岸念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才開始學習從化學角度出發去思考。他開玩笑說,年輕時自己可能更喜歡物理,但是由於數學不好,因此只能繼續在化學系就讀。即便他這麼說,其實當時的他仍擁有許多選擇,只是尚不知道如何取捨,他只有把握機會多去上課、學習。他認為,只要是認真學過的東西,都可能成為靈感的來源,讓工作更加順利。
 
之後,他到西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拿到化學博士,此時才開始專注研究無機材料的特性。在UCLA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當博士後研究時,他針對二氧化矽(SiO2)的孔洞材料之薄膜結構及氧化鋅奈米線做了深入的研究,發表的論文被人高度引用,之後則應聘回到新竹的清華大學化學系。

此時的黃暄益早已可獨當一面。當他選擇研究題材的時候,奈米粒子、奈米線、各種半導體奈米結構等主題都曾涉獵,目的都是在解決有形狀控制的奈米結構之合成,同時思考在這個新領域中真正重要的研究題目。後來,他發現了一個待解決的問題:「如何用簡單易懂且環保節能的方法,製備出具有一系列形貌演變的奈米粒子呢?」……【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