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5-01宇宙中的噴火槍—黑洞噴流影像現蹤跡 605 期

Author 作者 陳明堂∕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研究員,臺灣黑洞團隊發起人之一。2019 年事件視界望遠鏡成功獲取首張黑洞影像榮獲基礎物理突破獎。

宇宙級的噴火槍:3C 279

在去年公布的首張黑洞影像後,事件視界望遠鏡團隊今(2020)年又再次發表另一張超高解析度的影像(圖一)。這次的目標是一個叫做3C 279 的星體,影像呈現出一對橢圓狀的發光體。這兩個光體的位置左上右下,似乎處在一種隨遇而安的狀態。與去年發表的黑洞甜甜圈不同,反而像在一潭黝黑的池水中,偶爾浮上水面的兩條金魚。
 
圖一:今年EHT 公布的3C 279 影像。圖右是本次拍攝到的黑洞噴流,根據EHT 的分析,左上光影是噴流的源頭,右下光影則是正在遠離源頭的噴流。(J.Y. Kim (MPIfR), Boston University Blazar Program (VLBA and GMVA), and the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3C 279 是一個類星體(quasar,圖二),位在室女座(Virgo Constellation,又稱處女座)附近,靠近春季大三角(Spring Triangle)的角宿一(Spica)。雖然肉眼看不見3C 279,但是從過去的觀測,天文學家知道它是銀河系外頭的另一個星系。它發出的訊號,從低能量的無線電波、紅外線到可見光、紫外線延伸至高能量的X 光,應有盡有;甚至也會發出強烈的超高能量的γ射線。
 
圖二:藝術家筆下的類星體想像圖。(ESO/M. Kornmesser)

與去年的M87* 黑洞相比,為什麼這次的影像中沒有看到甜甜圈呢?因為3C 279 距離地球太遠了,相比之下,去年拍到M87* 離地球「僅僅」5500 萬光年,而3C 279 則幾乎是100 倍遠的距離。不僅如此,根據天文學家的估計,3C 279 中心黑洞的大小還不到M87* 的五分之一。由於又小又遠,因此以目前EHT 的影像解析能力,還無法完全看到3C 279 的黑洞,所以在此影像中才看不到任何的甜甜圈。

 

看不見甜甜圈沒關係 EHT 還是有辦法解析

雖然看不到黑洞,但是天文學家可以利用EHT的超級解析能力來研究黑洞外圍的物理現象。當環繞黑洞的星際物質從吸積盤掉進黑洞時,並非所有物質都會進入黑洞之中。其中一部份的物質會以電漿能量包的形式,極高的速度從黑洞的兩個極點朝外噴出,物質噴出的速度趨近光速,這就是所謂的噴流。目前科學家還不了解噴流的切確成因,但是一般認為是吸積盤與黑洞周遭的磁力場所造成,這也是EHT 的科學家研究 3C 279 的主要動機。

人們對黑洞的了解是建立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黑洞是經由重力塌縮(gravitational collapse)後形成的星體,它具有質量、自轉和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根據理論,任何發生在事件視界裡面的資訊都無法傳遞到外面,所以對外界的觀察者而言,黑洞的物理性質來自於事件視界之外的空間,因此事件視界代表黑洞的視覺大小。

2017 年4 月的觀測期間,EHT 除了使用參與團隊的天文台之外,還另外動用其它兩組望遠鏡陣列,總共三組陣列透過不同的電波波長擷取3C 279 的影像。其中,長波段的影像(超長基線陣列VLBA 波長7 mm)擷取到3C 279 大範圍的相貌,影像明顯顯示左上角黑洞所在的熱點及從熱點衝往右下方向的噴流;中波段的影像(全球毫米波特長基線陣列GMVA 波長3 mm)把目光聚焦在靠近黑洞和噴流的起始點,期望從影像中能透露出關於噴流起源的訊息。但結果卻不盡人意,此波段呈現出來的影像幾乎是長波長的翻版,導致很難從結果中分辨出熱點和噴流之間的差別。

要看得更仔細, EHT使用8座次毫米波電波觀測站同時朝熱點觀看,能提供更細微的影像解析能力(波長1.3 mm),所得到的影像與中、長波段的結果相比,的確有出乎意料的發現。EHT 的影像出現左上與右下兩個獨立的部份,經由影像分析,EHT 團隊科學家認為右下部份訊號的移動方向與速度,和中、長波長影像中的噴流類似,因此他們認為右下部分的光影是大尺度噴流的一部份。此結論比較是可以預期,而沒有太多的爭論。可是該如何解釋位於左上的訊號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猶如宇宙噴火槍的燿變體

說到這裡,如果讀者對類星體有些認識,可能會猜測左上的光影應該是黑洞吸積盤發出的能量,黑洞就躲在巨大的吸積盤中間;而右下部份的狹長光影就是黑洞的噴流結構。噴流與吸積盤呈現接近 90 度的相對位置,此猜想符合天文學家想像中的類星體(圖三),可是問題卻沒有那麼簡單。
 
圖三:耀星體與類星體的示意圖,上圖的耀星體噴流方向非常靠近從地球的觀測視線。

3C 279 是類星體中的特殊例子,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噴流方向非常接近觀測的視線。如果把噴流當作是一把宇宙噴火槍的火焰,那麼在地球上觀看3C 279 的方向幾乎是往火槍的噴嘴裡頭看進去,高能量的噴流就只對著地球上的觀測者打出來。由於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的關係,此噴流看起來會特別亮,因此天文學家給這類型的類星體一個特殊的名字:燿變體(blazar,或稱耀星體)。

 

令人匪夷所思的觀測結果

換句話說,從地球的角度觀測,3C 279 除了具有一個非常強烈的中心訊號源外,天文家認為應該可以看到整個吸積盤才對,並認為從此角度觀測,吸積盤應該是接近圓形。但是在EHT 的影像中,左上的光體卻是個狹長的橢圓形,該如何解釋異形怪狀的吸積盤,對理論學家是一大挑戰。

有一種解釋說法認為,左上與右下的光影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噴流的高能量聚集的電漿能量包。二者不同之處在於,左上的能量包非常接近黑洞的噴嘴,並以更對準觀測者視線的角度而來,當然此角度並不完美,因此高能噴流的還是會在觀測的視線中投射出一個狹長的橢圓光影。雖然可以合理解釋觀察到的左上光影,但又該如何解釋左上與右下的能包移動的方向似乎不一樣?難道噴流會改變它的方向?關於這一點,天文學家從其它類星體的觀測經驗,知道由於吸積盤附近的強大磁場作用,噴流的確有可能改變方向。在類星體中心的磁場作用下,噴流的路徑可能比上下360 度翻滾的雲霄飛車還複雜,因而造成EHT 觀測到的奇怪影像,所以目前EHT 的團隊相信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觀測「超光速」移動的噴流?

這次EHT 共花了4 天的時間觀測3C 279,而每天都會產生一組非常類似的影像,經過仔細檢查,EHT 的團隊發現影像中的兩個光體的距離每天都有些不同。事實上,兩個光體正在分開中。此觀察符合前一段的論證:左上的光影代表噴流的源頭,右下是正在離開的噴流。

有了EHT 望遠鏡的超級解析度,天文學家可估計噴流的移動速度。EHT 的團隊發現右下的能量正以超過10 倍光速的速度離開噴流的源頭位置。讀者可能會納悶,超光速運動是有可能的嗎?

其實天文學家在半世紀前就已經知道,類似耀星體所發出來的噴流「看起來」會有超光速現象(superluminal motion)。如此奇怪的現象是因為高能量的噴流速度接近光速,但是由於觀測角度的關係,從遠方看起來噴流的速度超過光速。此現象其實可以用相對論解釋,所以看起來超光速並不代表真正超越光速。

 
黑洞物理參數的比較
黑洞名稱 天空位置 大約距離地球 估計質量 天空視角
人馬座 A*
(Sgr A*)
人馬座
(射手座)
26000光年 4百萬個太陽 50微角秒
M87* 室女座
(處女座)
5500萬光年 65億個太陽 38微角秒
3C 279 室女座
(處女座)
53億光年 10億個太陽 0.06微角秒

宇宙的更多故事等著被挖掘

53 億年前,那時太陽系正在慢慢成形,地球根本還沒存在。然而,隨著科學的進展,一個發生在距離地球53億光年外的物理現象,竟然被天文學家看到了!此次EHT發布的影像雖然沒有如同去年M87* 黑洞的影像引起一陣轟動,然而3C 279 的影像透露出來的新資訊,似乎讓天文學家產生更多的問題與好奇。這就是科學發展,隨著EHT 突破性的觀測儀器發展,人們將會看到許多前所未見的現象,並引導好奇的科學家們,更進一步了解所處在的宇宙。

2017 年參與EHT 的八座望遠鏡中,臺灣參與建造或運作的一共有三座,包含夏威夷的次毫米波陣列(SMA)、詹姆士克拉克麥克斯威爾望遠鏡(JCMT)和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再加上貢獻運作經費與觀測人力,讓臺灣團隊占有顯著的地位,這也是總共13 席的EHT 董事成員,臺灣中研院就占兩席的原因。

臺灣團隊一手主導的格陵蘭望遠鏡,直到2018 年才加入EHT,並參與3C 279 的觀測。目前的觀測資料正在處理中,EHT 團隊期待格陵蘭望遠鏡的加入,能夠揭露更多噴流結構的細節,能讓天文學破解出黑洞周遭的祕密。如此的結果將會大大的提升臺灣天文學家在黑洞研究的地位,也讓臺灣獨特的貢獻受到世人的重視。

延伸閱讀
Jae-Young Kim et al.,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imaging of the archetypal blazar 3C 279 at an extreme 20 microarcsecond resolution,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