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11-01九局下半──中研院院長談環境變遷 443 期

Author 作者 謝育哲/本刊編輯。
中央研究院(以下稱「中研院」)於今(2018)年10月29日舉辦中研院開放活動,現場開放各界及學生團體參觀中研院各院館,並展出許多研究成果及演講供民眾參與。其中,由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主講的「環境變遷九局下半」,吸引來自各地的民眾聽講,該講座探討目前全球人類在面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等相關問題時,該如何面對及解決。
 
氣候災變日趨嚴重,人類將如何與環境共生,並在未來減緩全球暖化趨勢,刻不容緩。而身處於臺灣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自然的衝擊?
 

全球各地災難不斷


近期在北歐及英國等地發生前所未見的熱浪,造成各地核電廠無法運作;由於氣溫過高使電廠冷卻機制失效,造成能源匱乏。同時間,澳洲中部也已連續10多年發生嚴重乾旱,美國加州地區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諸如乾旱造成森林大火之類的災難層出不窮,更甚者每個月就會遇上一遭。而在臺灣,10年前莫拉克颱風帶來的可怕災難更是令人記憶猶新。
 
據聯合國統計,近10多年來,各地水災及風災次數不斷攀升,旱災與極端氣候的發生次數屢創新高。院長表示,根據一歐洲保險公司統計,去年僅1年就達成過去10年來所發生的災難次數,而去年的單一年度經濟損失則完全大於10年來的損失。
 

極端氣候的造成原由


為什麼氣候會越來越極端呢?院長在演講中提到,地球表面及海面溫度不斷上升,每年全球的平均溫度也逐年增加。自1900年以來,近百年來全世界均溫上升0.8°C,臺灣則上升1.3°C,明顯高於全球平均。在颱風出現頻率方面,雖然颱風生成數會降低,但若颱風生成,將會是強烈颱風的等級。
 
氣候變遷衝擊各地生態及產業,恐殃及人類健康。極冷、極熱、強降雨與乾旱除了影響社會,每個個體也將遭受波及。
 

即將消失的冬天


氣候暖化造成全球溫度逐年攀升。臺灣過去6年來也在變熱當中。以臺北為例,近年最高溫可達38°C,平均高溫也有34°C左右;而冬天的低溫也逐年提升。以臺北而言,夏季增加6天,冬季則減少8天,各地都有類似的狀況。目前,夏天約6月開始,10月結束。而預計到本世紀末,夏天則會從5月開始,11月底結束。冬季則可能完全消失。
 

全球暖化的元凶


院長表示,全球暖化造成因子多,太陽輻射、水氣、火山爆發及空氣汙染等都是暖化的來源。但根據40多項模擬發現,只有考慮溫室氣體的快速增加,才能解釋過去100年來全球的溫度上升。目前,科學家普遍相信是因溫室氣體,例如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及氟化物等,其中暖化原因以二氧化碳為最大宗。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幾乎沒有排放二氧化碳;工業革命後,二氧化碳排則放快速增加。
 
為何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院長解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猶如室內的天花板,在太陽光照射地球後,地表反射熱量,如紅外線,而紅外線被二氧化碳吸收後朝四周發散,造成地球溫度上升。過去一萬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沒超過300 ppm,但如今卻超過了400 ppm。
 

關鍵的1.5°C


若以降低2°C為目標,全球已排放65%的碳,未來勢必進行減碳。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則認為,將溫度的上升控制在1.5°C,並於2050年已達到0排放,才是根本解決之道。目前全球溫度已上升0.6~0.8°C。如果什麼也不做,在世紀末來臨之時溫度則會超過4°C。這也是為何現在必須馬上踩剎車的原因。由現在開始,一方面要進行減碳,另一方面則要開始吸收碳。目前對於石化燃料使用依賴太高,必須一邊使用一邊回收二氧化碳,一直到2050年成為零排放,並且回收的量需大於排放,才有辦法將溫室效應控制在可容忍範圍內。
 

減碳從你我做起


院長認為,必須要找出二氧化碳的來源、 控制石化燃料的使用,且需多方考量後才能達到減碳目的。在短期之內需要強化社會的減碳意象。雖然「節能減碳」每個人都聽過,但卻已淪為口號。整個社會必須體認到節能減碳是所有個體的任務。

 
目前在工業方面,碳的排放為主要來源,未來如果可優化製成,用現今的技術提升能源效率,而想辦法回收熱能,將會是一大助力。另外,在民眾生活交通運輸方面,也可多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少開車,並將車輛全面電動化是未來趨勢。飲食方面,食用在地食材是個好辦法,畢竟食材的進口運輸會消耗及大的能量。鼓勵民眾多吃在地食材,並且飲食習慣改為多吃蔬果類較佳。少吃肉類,因生產肉時產生非常多的二氧化碳,特別是牛肉。用電方面,臺灣每人每年使用1萬度,相較於日本及韓國的7000度與9000度仍有進步空間。深度減碳不是為了當今,而是為了全世界及下個世代著想。
 

結語


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環境劇變的第九局下半,處於落後狀態的我們必須想盡辦法盡快搶分。迫在眉睫的半局中,該如何面對變化極快的世界將是人類最大的挑戰。如果我們願意為下一代而做出犧牲,或許一切仍有轉圜餘地,而廖院長也期許大家能在最後半局中,為美好的未來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