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文章專區
2016-06-01北極熊不吃企鵝
558 期
Author 作者
翁紹益/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現為臺北市立動物園企鵝鏟屎工,在屎堆中思考動物園的定位,努力為野生動物保育盡份力。
分佈在北極圈的北極熊與在南半球的企鵝同樣都生活在寒冷的環境中,也因此時常被人們亂點鴛鴦譜,成為童話中相親相愛的鄰居。但現實總是殘酷的,這兩物種就像牛郎與織女永遠只能在地球的兩邊遙遙相望,不可能碰頭(當然,被圈養在動物園裡的例外)。
終年冰封的南北極
廣義的南極與北極,指的是地球兩端南北緯66.5度以上的區域。由於位處高緯度,太陽入射角大,單位面積能吸收的太陽熱能少以及地球自轉偏斜產生永晝和永夜,使得總日照時間短,再加上冰雪反射太陽輻射及強風,極區的環境溫度極低。極區的海洋充滿冰架(ice shelf)、冰山與浮冰,陸地區域則多被冰川覆蓋形成冰帽(ice cap)或冰蓋(ice sheet),沒有被覆蓋的地區則形成凍原(tundra)或是植被更稀疏的極地荒原(polar barrens)。
北極地區主要由一個被冰層覆蓋的北冰洋和環繞在其周圍的一圈無喬木陸地區所組成,包括了丹麥(格陵蘭島)、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共計8個國家的部分領土。北極可由不同的植被型態而分成低北極(Low Arctic)和高北極(High Arctic),低北極以凍原為主,高北極則為極地荒原。冬季平均氣溫約-35℃,夏季均溫約0℃。
南極地區是海洋包圍陸地,由南冰洋、南極大陸及周圍小島所組成。根據1961年的南極條約,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在這裡沒有人類永久居住,只有科學家在特定地區的考察站,進行臨時居住及研究監測。南極大陸面積為世界第5大,但95%的區域都覆蓋在冰雪下,溫度也比北極低,冬季沿岸的均溫為-30~-20℃,內陸為-70~-40℃,夏季沿岸均溫約0℃,內陸約-35~-20℃。此外,南極的強風及暴風雪所造成的風寒效應(wind chill)使得生物更難生存。
生物多樣性主要根據兩個因子決定,一種為生物適應了不同的環境狀態或不同棲地而產生的棲位因子(nichebased),其越複雜或異質性越高的環境能夠容納越多的生物;另一項為播遷因子(dispersal-based),播遷不易造成長時間的隔離就有機會產生種化,提高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極地地區藉由不同深度的海洋環境、不同海拔的陸域環境、海岸線的距離遠近、特殊的冰雪環境再加上極地特有的浮冰產生了各種棲地類型,提供了各種環境給不同的生物。陸域方面,北極南方冰雪覆蓋的地區,每年都會融化而出現淡水池或是淺濕地,增加了棲地異質性;但南極大陸上的冰是永凍的,在海裡存在一些超過播遷因子1000年的大冰塞(ice plug)會阻礙海洋哺乳類的遷徙,島嶼間的浮冰大小和陸地上的冰川跟冰蓋也會影響動物的播遷不易,造成族群被分割無法交流,增加生物被隔離而種化的機會。
雖然上述這些條件都有助於提高物種數量,但嚴酷的氣候及小面積棲地邊緣效應(edge effect)導致高滅絕率使得南北極的生物多樣性還是比溫帶和熱帶地區來得低。而極地的植物相除了受限於能量與溫度的影響,降雨量少、蒸發量低及永凍土也限制了植物的生長:北極只有約1750種地衣、900種苔蘚及少數草本植物或灌木能夠適應這裡的氣候,條件更嚴苛的南極,只有約100種苔癬和350種地衣及2種原生的維管束植物。......【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