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11-01沈君山先生的科普事功 443 期

Author 作者 張之傑/科普作家。
沈君山先生(下稱沈先生)去世,報上刊出多篇紀念文章,沒有一篇談到他是科普作家、科普理論家,以及主持第一部國人自製科學電視影集的事,謹就個人所知簡述如後
 

著作《天文漫談》


1966年秋,沈先生到新竹清華物理系擔任客座教授,寫成《天文漫談》,翌年付梓。沈先生在自序中說,他取得學位後,「一方面對天文感覺興趣,一方面也因為想練習日漸生疏的中文,便著手翻譯Fred Hoyle的Frontier of Astronomy。」「趁去年(1966)秋天在國內教書之便,把已經譯好的五章,抽出一部份,縮成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三章以後的材料便大致根據在清華研究生開的天文物理一課的筆記,只不過把一些用到數學的部份抽去而已。」「這本書——我想其他中華科學叢書也是——以一般學科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為對象的。其目的在為大家介紹一個日新月異園地的面目,其中提到的理論和學說,都是時下為大多數天文學家所接受的。」
 
《天文漫談》是臺灣中華書局「中華科學叢書」的第二種。吳大猷在叢書序說:「近年來國人對科學及技術於建國之重要,了解漸深,一般青年,對科學、技術之興趣亦日漸濃厚。然限於環境,時或有望洋興嘆之感。增強在臺學校中科學課程,固為一基本工作,但以中文著述,介紹科學之新發展,為學校課外之補充讀物實為一極重要、極有意義之事。」「我國留美學者伍法岳、沈君山、沈慶春、李天培……(共列14人)諸先生有鑑於此,決定從事科學叢書之編譯。」
 
沈君山學有專長,人文素養深厚,又有一管生花妙筆,他的科普寫作條件當世華人無人能出其右。以《天文漫談》來說,他是以世界前沿的高度、超水準的寫作技巧、明確的邏輯推導、賅博的人文素養,介紹當時(1960年代)的天文物理學新貌。
 
可惜《天文漫談》以介紹新知為主,並未拉高到思想層次,一旦新知變成舊聞,價值不免為之遞減。饒是如此,個人認為,自著名生物學家暨科普作家朱洗先生「現代生物學叢書」(六冊,1939~1946出版)之後,國人(臺灣和大陸)尚無一本科普著作堪與比肩。
 
1968年秋,即《天文漫談》出版翌年,沈先生在臺大醫學院視聽教室演講,其時筆者剛服完預官役,抱著追星的態度前往聆聽。當時沈先生36歲,風度翩翩不在話下。講稿結尾繫詩一首,概括恆星的生老病死及其周而復始的關係,筆者認為這首詩足以傳世,詩曰:
霹靂一聲天地開,日月星辰出塵埃;
核火燃盡引力在,大千世界又重來。
 

楬櫫科普三要訣


沈君山先生是科普作家,也是科普理論家。1970年元月《科學月刊》(下稱科月)創刊,沈先生發表〈書評的標準〉一文,沈先生說:「嚴幾道先生在《天演論》的例言裡提出信達雅三字做翻譯的標準,其實這三字也可用來做衡量一切科學著作的標準。不過時至今日,雅字未免苛求,科學叢書意在介紹新知,以廣流傳,要達到此目的,風趣也許較爾雅更有效力,因此我們在書評裡,把嚴先生的三字名言換一個字,用『信達趣』」來做一本科學書籍的理想標準。」
 
沈先生所說的「科學書籍」,現指科普書籍。「信達趣」不但是科普書書評的標準,也是科普創作的標竿,可稱為「科普三要訣」。事隔三十年,沈先生對三要訣略作修正,其本末如下。
 
2000年,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沈君山、吳葆之等五人發起成立吳大猷學術基金會,其活動有:舉辦吳大猷科學營、設置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等。2001年「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首度徵選,徵獎辦法第七條「評選標準」:「以啟發性、信(內容豐富正確)、達(表達清楚)、趣(吸引讀者、可讀性高)為標準,其中內容正確為入選之必要條件。」
 
沈先生為吳大猷學術基金會發起人及董事,臥病前曾積極參與「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評選,徵獎辦法第七條應出自其手。1970年沈先生提出書評的三個標準——信達趣,半個甲子後再加上啟發性,思慮已更為周延。
 
中國大陸科普界討論科普創作時,提出「三性」,即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中國大陸科普、科幻未作嚴格區分,三性的提法顯然和考慮到科幻有關。科幻屬於文學,以三性評量科幻讀物(特別是硬科幻讀物)堪稱允當,以之評量科普讀物,就不如沈先生的信達趣加上啟發性適用。
沈先生提出科普三要訣,堪稱臺灣科普界的大事,也是全中國科普界的大事,可惜尚未受到大陸科普界重視。
 

主持首部電視影集


1974年,科月取得教育部補助,與華視合作,製作科普影集「科學天地」,每週日播出,由沈先生主持。這是臺灣首部自製科學電視影集,在臺灣科學傳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科學天地」每集邀請一至數位專家學者擔任主講,由助理(孫台麗、伍月華)設計圖片,撰寫腳本。自1974年12月至翌年6月,計播出28集。科月將之編為兩冊,書名仍為《科學天地》。
 
《科學天地》第一冊1975年9月出版,沈先生在序文中說:「我們把這二十八集中用過的資料圖片收集起來,補充電視上因時間限制做不到的詳細說明。」「這部書一方面固然可以當科技常識書單獨閱讀,另一方面,由於華視已將科學天地製成電視影帶,供各地學校及圖書館儲備放映,有本書配合參考,當更可以幫助觀眾增進瞭解的深度。」
 
在這篇序文中,沈先生再次提到嚴復的「信達雅」。沈先生說:「這三個字可以作為一切傳播工具——包括電視、報章、雜誌、叢書——向大家介紹科學知識的理想目標。」「這三個目標中,科學天地以『信』的方面做得比較成功。……但在傳播技巧,尤其是雅方面,那就離原先的期望相去甚遠。……以後要拍攝類似的節目,我想製作應該由科學界和電視界的人士共同擔任,前者策劃內容,後者負責傳播技巧,相輔相成,才能臻理想。」
 
由於經費寡少,沈先生說:「包括攝影、撰稿和助理人員的薪津在內,折算下來主持和主講人員,便幾乎非得完全義務幫忙不可。」「在『常見和致命的疾病』的影片中,我們請了七位醫師,……在電視幕上雖然只播出一小時,在攝影棚中卻拍了將近十小時……若按幾位名醫平時在診所收費的標準計算,恐怕便是把科學月刊賣了,也付不起他們的鐘點費。」
 
最後沈先生提出對未來的期許:「因為大家的合作努力,我們終於完成了第一部國人自製的科學電視影集。……科學天地向這個方向作了一個嘗試,希望今後科學界和電視界的有心人士能夠繼續合作努力,吸取科學天地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更上一層樓,向信達雅的理想目標繼續邁進!」
 
沈先生從科月創刊號起,在科月發表文章19篇(其中與他人合作者4篇),最後一篇個人作品是1988年6月號的〈波霎〉(作者按,即中子星)。這些作品與上述三大事功相較,則僅為餘事而已。(2018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