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6-07-01來自畜牧的聲音 559 期

Author 作者 文詠萱/沒有音樂不能活,本刊編輯。
「牛鈴」配戴於傳統放牧家畜脖子,用以確認動物位置,同時在晚上也能透過牛、羊群是否因騷動發出聲音,進而知道是否有危機靠近。牛鈴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其製作材料多元,通常為鐵、青銅、黃銅、木頭等,並會用皮革或是木頭纖維固定於家畜脖子上。牛鈴對某些人來說,代表藝術、山中草原的聲音,讓聽者感到舒坦與放鬆。因著牛鈴大小、厚薄不同,牧民往往能夠以牛鈴聲音辨識牛隻。牛鈴在近期已轉化為流行樂器,甚至也成為瑞士阿爾卑斯山的旅遊紀念品,在當地也有許多手工製作牛鈴店家,舉辦牛鈴音色比賽,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

根據考古證據,最早的牛鈴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中國新石器時代,這時的牛鈴是以陶器製作。而第一個發現的金屬牛鈴,是在西元20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在歐洲地區,考古證據證明牛鈴是從肥沃月灣傳出,而在14世紀末到15世紀初才開始有紙本紀錄。

近期科技日新月異,GPS取代了牛鈴的功能,但還是許多地區保有這項傳統。然而,有許多動物保護團隊認為,牛隻配戴牛鈴會影響其行走,又因聲音大且頻繁,會影響牛隻聽力。在2014年,瑞士的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發表了一項關於牛鈴對於牛隻影響的研究,他們觀察共100頭掛著約5.5公斤牛鈴的乳牛,監控牛隻心跳、飲食習慣等生理反應是否改變,在進行三天試驗後發現懸掛牛鈴的牛隻較沒有懸掛牛鈴的牛隻咀嚼時間短,頭也垂得較低。另外,也發現實驗中使用的牛鈴發出的聲音約為100~113分貝,超過法律規定的85分貝。

在各大運動賽事(棒球、足球等)現場,觀眾常會使用牛鈴炒熱氣氛。不過牛鈴的聲音分貝大,2010年美國密西西比州橄欖球賽中曾禁止觀眾使用牛鈴,又在2014年允許有條件限制使用牛鈴。

 

阿爾卑斯山上配戴牛鈴的牛隻。(shutterstock)

也可用於運動賽事中用來炒熱氣氛。 
(flickr- Ray Terrill, https://www.flickr.com/photos/rayterrill/6808647910/)


瑞士攤販販賣牛鈴紀念品。(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