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6-09-01一份讓政治與商業決策者閱讀的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是如何辦到的? 561 期

Author 作者 林翰佐/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本刊副總編輯。
談到科普月刊,《科學美國人》雜誌無疑是名單當中的No.1;即便多數紙本雜誌正面臨大環境改變所造成的經營寒冬,《科學美國人》雜誌在全美市場上仍保有約280萬的讀者,並透過14種語言的譯本,提供優質的雜誌內容,讓人們透過它來理解科學的進展與未來發展的趨勢。

誰看《科學美國人》?

什麼樣的人會對科學的進展產生濃厚的興趣呢?也許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科學從業者、業餘科學愛好人士以及教育事業工作者。然而從《科學美國人》自己所做的讀者分析數據來看,這三類讀者大約僅占讀者群中的1/3(34%)。令人驚訝的是,高達2/3比例的讀者,主要由政治決策人員以及商業管理者所包辦。由此觀之,這本創刊至今已有170個寒暑的老牌科普雜誌,目前仍稱職地扮演著「橋樑」的角色,為冰冷的科學發展適度的妝點包裝,提出具有溫度的觀點與看法。
 
《科學美國人》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雄厚的財力與集團資源自然不在話下。不過我認為,維持著一貫的可讀性(readability)是科學人雜誌文章中的強項。科學界都知道,《科學美國人》雜誌有相當嚴謹的審稿制度;不光是文章中科學方面的內容,同時對於文字的要求也相當的高,編輯群會反覆的與作者進行溝通,力求文章敘事上的通俗與條理。想要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得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心理準備。
 
除此之外,《科學美國人》雜誌旗下也有相當的專業寫手與記者,來處理一些綜論性的專業報導,周全文章上的平衡。面對科學以及道德倫理性的爭議話題時,像是基因改造作物等,《科學美國人》的處理手法即非常的專業,平衡的處理雙方意見在科學及情感上的諸項論述。這樣的內容,自然能得到社會菁英的青睞,成為政治以及商場上決策時的重要參考指標。

 

科學知識橫向整合

從本期《科學月刊》對《科學美國人》雜誌總編輯迪克里斯汀納(Mariette DiChristna)女士的專訪之中,我看到了蓬勃的橫向溝通文化;這包括編輯群之間,編輯群跟外圍的寫手工作者間,編輯群跟受訪者或投稿者之間,還有編輯團隊跟他們的讀者之間。在臺灣,近幾年來我們也看到了自身科技發展的限制,開始強調跨領域整合以及產學合作,並以政策工具為之相應,然而,整體的成效仍有進步的空間。
 
臺灣科學訓練與思維仍然處於傳統學術象牙塔的階段,以追尋複雜深奧的學理,並以發表文獻爭取同儕評價為主要的成就指標。在橫向整合的趨勢之下,我們似乎該緩一緩我們前進的步伐,考慮一下如何用更通俗有效的方式與其他領域的菁英進行更有效率的溝通,來開拓更大的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