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16-02-01
世界衛生組織:茲卡病毒疫情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
410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茲卡病毒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國際公衛緊急事件
【本刊訊】茲卡病毒(Zika virus)最近在中南美洲快速傳遞,在當地已有24個國家出現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委員會在美國時間2月1日開會後公布,正式將茲卡病毒疫情列為「國際公衛緊急事件」。而臺灣也隨著WHO提高警戒,立即啟動國家應變機制,落實境外防疫、邊境檢疫、病媒控制及醫療整備等四大防治措施,並在2月2日宣布將茲卡病毒感染症從第2類法定傳染病,提升為第5類法定傳染病,與MERS、伊波拉病毒同等級。
WHO在調查評估後表示,雖然目前尚未有科學證據,但強烈懷疑小頭症與孕婦染茲卡病毒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且近期在巴西也發現有其他神經系統併發症集中現象,WHO稱茲卡病毒疫情爆發是「不尋常的事件」。
WHO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目前急需全球相關單位與專家應全力關注病毒擴散程度、病媒蚊分布、疫苗研發等事項。並且指出,因茲卡病毒是利用蚊子當作傳播媒介,控制蚊子孳生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孕婦等高危險感染民眾,應盡量避免受蚊子叮咬。
WHO所公布的第一起國際公衛緊急事件為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第二起為2014年的小兒麻痺疫情爆發與西非伊波拉疫情爆發。此例為第三起國際公衛緊急事件,可見WHO對茲卡病毒迅速傳播感到擔憂。
茲卡病毒與登革病毒、黃熱病毒、日本腦炎病毒、西尼羅腦炎病毒同樣屬於黃質病毒(flaviviruses),其中茲卡病毒、登革病毒、黃熱病毒均與斑蚊傳播有關。茲卡病毒於1947年首次在非洲烏干達森林的猴子與蚊子偵測中被發現;1954年時,於奈及利亞出現首例人病例;1978年,在印尼發生首次群聚事件;2007年時,在法屬玻里尼西亞流行。到2013、2014年於太平洋島國流行。
茲卡病毒相關資訊
傳播方式:
臺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
Aedes aegypti
)及白線斑蚊(
Aedes albopictus
),這些蚊子的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
發病症狀:
茲卡病毒感染症主要經由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約3~12 天。症狀與登革熱相似但較輕微,以發燒(通常微燒)合併斑丘疹、關節痛(主要是手和腳的小關節)或無化膿性結膜炎等症狀為主,其他常見的症狀則為頭痛、後眼窩痛、厭食、腹痛及噁心等。
依據流行地區監測資料顯示,巴西及玻里尼西亞等流行區曾有少數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如Guillain-Barrésyndrome)或免疫系統(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併發症,且有孕婦產下小頭畸形新生兒之案例,惟這些神經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之關聯性仍待證實。
預防方法:
目前茲卡病毒感染症無疫苗可預防,因此避免病媒蚊叮咬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