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17-01-01臺大清大共同研發全球最高效率近紅外光OLED
421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周必泰、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季昀與清大材料系教授林皓武合作的研究團隊,設計出全球最高效率的近紅外光OLED。研究團隊研發出可自組裝成線性排列的鉑金屬錯化合物,分子排列完美,使放光波長延伸至近紅外光區(740 nm),且激子與聲子互相影響減弱,造成激子放光增強效應,外部量子效率達24%。
人類眼睛無法接收近紅外光輻射,故此技術無法應用於製作顯示元件或是照明設備,但在許多方面帶給國內產業界新的研發方向。根據臺大新聞稿表示,近紅外有機發光的平面出光,多樣性且便宜的製程將有機會取代目前用在車輛感應器上的發光二極體光源。另外,由於近紅外光能有效穿透動物肉體組織,所以具重要的醫療用途。例如可用來活化動物細胞、加速細胞修復或是利用光動力學療法,利用近紅外光照射,激發置於皮膚下或是體內的光敏藥物,以殺死腫瘤細胞。由於傳統型的近紅外光源效率不佳,使得相關醫療技術發展嚴重受限。
周必泰表示,有機金屬或有機分子材料受限於「放光能隙差定律」,近紅外放光都非常微弱,而此研究團隊突破此理論限制,成功設計合成出鉑金屬錯化合物其分子排列可使放光波長延到近紅外光區,效率比目前世界最頂尖更快了10倍。
根據臺大新聞稿表示,參與此研究的團隊各自發揮其專長,共同合作完成此突破性技術。周必泰教授實驗室主要專精於基礎光物理化學;季昀教授實驗室則專精於無機金屬錯合物合成;林皓武教授實驗室則提供元件製程上的技術。此研究已刊登於《自然光電》(Nature Photonics)期刊中。
Kiet Tuong Ly et al., Near-infrar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very hig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and radiance, Nature Photonics, Vol. 11: 63-68,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