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6-10-01談談薛丁格方程式之由來 562 期

Author 作者 張峻輔/清華大學高能物理博士、高雄中學物理科教師。
愛因斯坦在給薛丁格的信中,高度讚賞薛丁格方程式的誕生源自於一位真正的天才,究竟薛丁格是如何猜想出電子的波動方程式?

物理學從觀察出發,先歸納建立出一套自然界運轉法則,物理學家稱之為原理或定律,再據此演繹出新的想法或概念,預測尚未發現之新事物。以古典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力學與電磁學為例,前者是植基於伽利略與克卜勒對落體運動與星體運行的觀測,再由牛頓總結出三大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統一解釋天上與地上的力學現象,甚至預測海王星的存在;後者乃是建立在安培、法拉第等人對電磁現象的研究之上,一步步積累出電磁理論的宏觀大局──馬克士威方程組,並預言電磁波的存在。

遵循理論發展之軌跡以建立思考脈絡,可說是學習物理的過程,使我們對於牛頓力學與馬克士威電磁學是如此自然的接受,但對於量子力學當中最核心、應用最廣泛的方程式,描述電子運動的薛丁格方程式之由來,教科書卻甚少著墨。部分量子物理教科書會說明:若以德布羅意物質波假說為基礎,加上對波動方程式的種種條件限制,吾人可以「合理」的方式「推導」出電子的波動方程式。

但物理是門實驗科學,所有定律皆是觀測歸納之結果,正如牛頓定律本身是無法被推導出來的,既然無法被推導而出,書上的推導是怎麼一回事?而部分量子力學教科書會直接告訴讀者: 該方程式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公設,是微觀世界的運行法則,正確性已由實驗確立,但對其由來解說卻付之闕如?究竟薛丁格是以怎樣的方式「猜想」出電子波動方程式的樣貌?誠如書上所言是考量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說嗎?

德布羅意物質波

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於1906年進入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就讀,深受當時於維也納大學任教的統計力學大師波茲曼(Ludwig Boltzmann)影響,認為自然法則無一例外具有某種統計特性,但兩人卻沒有師徒情緣,因波茲曼長久以來支持原子論而與反對陣營的科學家爭辯,晚年精神狀況不穩,就在這一年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鐫刻在墓碑上的正是他在統計力學上最有名的公式:
 
S = k log W

將熱力學中的宏觀熵值S公式表述成系統微觀狀態數目W的度量, 比如:在房間角落打開香水瓶,一開始香氛粒子侷限於瓶中,W較小,接著香氛粒子會自然碰撞至香氣布滿房間,此時W 變大,香氛粒子待在瓶中是一種有序狀態(S 較小),擴散至充滿房間是一種無序狀態(S 變大),因自然過程傾向趨於無序狀態,故熵值亦將趨於最大。log為自然對數,而式中的比例常數便是鼎鼎有名的波茲曼常數:

 
k = 1.38×10-23J/K

1921年,薛丁格進入瑞士蘇黎世大學任教,初期工作著重在氣體統計方面的研究,1924年愛因斯坦以印度物理學家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對黑體輻射的研究為基礎,發表了一種針對光子氣體的量子統計學,視每顆光子為全同且彼此無法區分的能量粒子,這完全與波茲曼提出的古典統計學大相逕庭。對古典粒子而言,即使是全同粒子依舊可從其運動軌跡區分出彼此。……【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