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1-01海洋探測新利器n開拓臺灣海洋新資訊 421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海洋探測,國內的探勘儀器與設備皆由國外進口或是透過國際合作引進,因而無法掌握關鍵技術,也導致後續的維修與性能提升受到重重限制。因此,國立中山大學海科院研究團隊以此想法為出發,認為國內應進一步建構深海探測之核心技術,讓技術能在自主條件下提高探勘效率並發揮有限預算之最大效益。有鑑於此,從2013年起「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即朝向自主開發水下探勘科學儀器設計努力,此項計畫由中山大學與各大學結合國內業者共同合作,克服研究工程瓶頸,成功研發「深海拖曳式載台」。

「深海拖曳式載台」是一套透過研究船電纜佈放到深海,隨船移動進行觀測、量測與採樣的水下機電系統,配備有攝影機、照相機、聲納、採樣器;研究人員在船上操控載台系統時,可即時的觀察影像與量測資料探索深海中的環境。載台可在水深達2630公尺的海底中作業,並透過HD高畫質攝影機與2000萬畫素的照相機,海底中豐富的海底生態與地質地貌將一覽無遺,為深海觀測及採樣的一項利器。

研究人員表示此研發集結跨校、跨領域的學者與國內業者,透過各項機械精密技術與半導體電子產業的設計製造能力,開發出第一代「深海拖曳式攝影系統(ATIS)」,並將其視訊系統與複管岩心採樣器整合,進一步開發出「視訊導引複管岩心採樣器(V-Corer)」,建立屬於國內自主的深海載台技術開發與維修能力。

之後,又再陸續開發第二代載具「深海拖曳式光纖探測系統(FITS)」,可利用光纖電纜絞機進行佈放、回收、通訊、供電,因著光纖寬頻通訊的特點,達到能即時傳送高解析度影像與高資料量的聲納探測資料。除此之外,也提升各種感測裝置的整合彈性,讓科學團隊在研究船上能夠即時掌握與比對多樣探測資訊。

目前這些設備都已經參與過實地探測,深海拖曳式攝影系統與視訊導引複管岩心採樣器執行超過200公里的深海調查,深海拖曳式光纖探測系統也超過140公里。2016 年6、7月,深海拖曳式攝影系統與視訊導引複管岩心採樣器在臺灣東北海域的沖繩海槽南端水深1200~1500公尺海底,攝得熱液噴泉、潛鎧蝦、二枚貝、深海蝦等豐富生態與地質地貌,提供研究團隊評估該海域礦產資源潛能的重要資訊。而深海拖曳式光纖探測系統也執行深海天然氣水合物探勘調查,在臺灣西南海域指標海脊、手掌海脊及永安海脊水深約1300公尺處,記錄大量壯觀的碳酸鹽礁,碩果豐盛。

研究團隊未來將持續與國內傳統產業結合,共同開拓臺灣海洋的藍海市場,簡稱「藍藍海」策略,提供臺灣更多海洋底下的新資訊。

中山大學,〈海洋科儀整合 國家型能源計畫執行有成〉,2016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