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2-01呷甜甜,好過年─解析佳節時期的米製食品 602 期

Author 作者 陳炳輝∕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陳俊宇∕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在談論糯米之前,首先要帶讀者深入瞭解各米種的結構與特性差異。一般來說,稻米主要生產於亞洲地區,這個對人類而言相當重要的糧食作物,根據品種又可分為秈稻(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粳稻(Oryza saliva subsp keng)及糯稻(Oryza sativa)。
 

各式年糕,口感、配方大不同!

因應每種米的特性不同,適合製作的食品也會不一樣。以年糕為例,在臺灣,一般常見年糕就有「傳統臺式年糕」及「寧波年糕」。

傳統臺式年糕通常為褐色扁圓形狀,又稱為甜粿,為常見的年節食品之一,主要原料為糯米,並加入砂糖、紅豆及花生等配料。製程方面,主要會將糯米與其它配料混合,形成米糊狀態,並於蒸熟後食用,亦可裹粉油炸。此外,因傳統臺式年糕原料為糯米,支鏈澱粉含量較高,吃起來會較甜且較有黏性。

寧波年糕通常為白色長條狀或是斜片狀,在製作上主要是將糯米粉及在來米粉混合形成麵糰,再捏成特定形狀蒸熟後定型,如此吃起來的口感會較傳統臺式年糕硬。

讀者可能好奇,黏性真的差這麼多嗎,難道不能使用一般稻米製作年糕?由於米的結構與年糕製程的關係,若以臺灣一般所食用的粳米製作傳統臺式年糕,會因支鏈澱粉含量較糯米低,使年糕較硬、較結實,並失去年糕較黏和鬆軟的特性。那種感覺恐怕就像珍珠冰太久,吃了是不會開心的。


 

圖源:從左至右、從上到下(By Sadik Khalid at Malayalam Wikipedia;
By No machine-readable author provided. Green assumed (based on copyright claims). CC BY-SA 3.0, Wikimedia;By Takeaway- Own work, CC BY-SA 4.0, Wikimedia;Flickr-Tzuhsun Hsu, https://flic.kr/p/QtGn9H;Flickr-chia ying Yang, https://flic.kr/p/aMDaHz;Flicker-Richard, enjoy my life!, https://flic.kr/p/bgai7T;By plusstory1, CC BY 4.0, Wikimedia;Flickr-Soon Koon, https://flic.kr/ p/55Kcq6;Flickr-Irs1108, https://flic.kr/p/kMAGYh;By Ramon FVelasquez - Own work, CC BY-SA 3.0, Wikimedia)

 

生性堅硬的稻米們,怎麼熟了就軟趴趴?

前面提到,澱粉的組成可分為直鏈澱粉及支鏈澱粉,兩者皆由葡萄糖所聚合而成。直鏈澱粉主要為無分支的直鏈結構,支鏈澱粉則於直鏈結構上具有許多長分支的多醣分子。但為何單純的結構不同,卻能造成如此大的口感差異?

當澱粉在水中加熱時,澱粉分子會吸收水分而膨潤,導致黏度逐漸增加,這個現象稱為糊化(gelatinization)。 澱粉在糊化後,食品的組織結構及外觀會改變,生活中常見的食品如勾芡、白米飯、湯圓及蛋糕等,都與澱粉的糊化有關。糊化的機制主要是在加熱後,熱能可使水分進入澱粉中結構相對疏鬆的非結晶區,讓澱粉開始膨潤並壓縮鄰近結構較緊密的結晶區域,最後打斷結晶區的氫鍵,導致支鏈澱粉結晶結構被破壞,進而造成膨潤現象速度加快。而在澱粉吸水膨脹時,由於密度降低、顆粒增大,最終使得內部摩擦力增加,黏度自然會上升。

很顯然地,直鏈澱粉及支鏈澱粉的比例會對糊化過程造成影響。當直鏈澱粉含量較高時,糊化溫度也會較高,亦即當直鏈澱粉含量較多時,會較難吸水膨脹形成麵糊。……【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