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6-11-01微中子的故事 563 期

Author 作者 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
自從瓦特(James Watt)於1775年發明(嚴格來說是「改進」)蒸氣機, 掀起了英國及世界之工業革命後,人類突然發現機器的無比力量。但可惜蒸汽機還需燒煤,如果能發明個不需要燃料就可作功的機器多好。於是當時的許多工程師便致力於此類機器的設計與試驗,但卻一直毫無進展!1824 年,法國軍中工程師及物理學家卡諾(S. Carnot)發表了一本118頁的《熱的動力能之思考》(Reflections on the Motive Power of  Fire)開啟了熱、動力、能量、及引擎效率的研究。 在蘭金(W. Rankine)、克勞修斯(R. Clausius)及卡爾文爵士(Lord  Kelvin)的發揚與光大後,第一定律及第二定律終於在1850年代成型,發展成今日適用於所有科學之「熱力學」。

筆者一直在科普文章裡提到:熱力學基本上是一門以「實際經驗」為基礎,加上邏輯推論的科學,不做任何 「抽象」的臆測與假設;因此在20世紀初的物理大革命期間,非但未像牛頓力學及電磁論一樣受到修正,反而成了這個革命中的一大功臣。例如熱力學第一定律否認了能量可以無中生有或被毀滅,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能量不滅定律」;可是能量是啥東西呢?熱力學卻不做臆測,因此當特殊相對論改變時空觀念及證明質量也是一種能量時,牛頓力學受到了修正,但卻無損熱力學。事實上在近代原子物理的發展中,也曾有位量子力學大師想放棄熱力學第一定律,來拯救一無法理解的新物理實驗。結果呢?熱力學第一定律非但沒被推翻,一「無中生有」之「喧鬧鬼」反而因此誕生了:它不但成為今日基本粒子之「標準模式」裡的必要及重要成員,更可能強迫物理學家必須修正「標準模式」!此「喧鬧鬼」是什麼東西呢?

 

β 衰變之謎

1896年的某個傍晚,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H.  Becquerel)在離開實驗室時,不經意地將一小塊鈾鹽放到藏有照相感光紙的抽屜裡。幾天後他發現感光紙好像曝過光一樣出現許多污區,他猜想鈾鹽顯然放出了像「光」一樣的輻射線;經過一連串之實驗分析後,他證明了這些放射線是鈾產生的,是鈾的內在本質,不是外來的。

受到貝克勒爾發現的刺激,由紐西蘭到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拉塞福(E.  Rutherford),在發現電子之指導教授湯姆森(J. Thomas)的慫恿下,決定放棄研究興趣所在之無線電波,改探討此一奇怪的「鈾線」。用鋁片將鈾鹽一層又一層地包住,他發現「鈾線」至少有兩種:其一是連一張鉛紙都通不過去的「α射線」,另一種則是可通過上百張的「β射線」。當另一法國物理學家維拉得(P.  Villard)在1900年發現另一穿透力更強的輻射線時,他很自然地依序取第三個希臘字母,稱它為「γ射線」。

後繼的研究證明了α射線事實上就是氦原子核、β射線則是電子束、γ射線則是類似倫琴(W. Roengen) 於1895年所發現之X光。物理學家也了解到一個不穩定的原子(原子核)可以籍「衰變(decay)」放出 α射線或β射線而轉變成較穩定的原子(原子核)。在α射線的「衰變」 中,物理學家發現衰變前的總能量與衰變後的總能量一樣(符合能量不滅定律);但1914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兌克(J. Chadwick)卻發現在β射線的「衰變」中,放出的電子能量不是定值,而是在某一最大值內什麼值都可能的連續分佈。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能量不滅,那電子的能量不是應該是定值嗎?那時的物理學家已知道質量也是一種能量,因此在計算能量時,當然考慮到原子核之質量消失變成能量。16年過去了,量子力學的發展已漸趨成熟,可是物理學家還是沒有答案。

 

微中子的誕生

1930年,量子力學的哲學大師波爾(N. Bohr)「被迫」開始思索著:量子力學裡不是有許多與我們「常識」相左的觀念嗎?或許能量不滅定律在微觀世界裡也根本不成立?他說:「雖然最近在原子理論的發展上有許多進展,但我們還是需要準備接受新的意外的!」

熱力學是建基於兩個假設(定律)推論出來的科學,如果第一定律不成立,那豈不是要重寫整個熱力學?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