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16年
- 563期-真實生物X寶可夢(11月號)
文章專區
2016-11-01生活周遭真實的Pokémon
563 期
Author 作者
盧勇仁/中興昆蟲系畢業的昆蟲宅,愛往山上跑,也愛逛博物館,目前在自己臉書撰寫「一日一館」的博物館雜記。
Pokémon GO,這款以行動裝置平台進行擴增實境的遊戲讓不分男女老少人手一機,穿梭或聚集在城市、公園綠地等不同地方抓寶。成語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一件事情之熱門,現在則要說是萬人「充」巷,像是北投公園、新竹南寮漁港因稀有精靈多,人山人海現象甚至引發民怨。玩家投入遊戲的原因,不外乎是想跟隨社會的潮流、拾起童年回憶、收集圖鑑的成就感或因牠們就像是生活在周遭可愛版的動植物。關於Pokémon為何會設計得一如現實生活的動植物,要從它研發的歷史開始說起。
Pokémon分別在1996和1997年推出電玩以及動畫,創作者田尻智小時候喜歡在山林間採集昆蟲並與朋友交換不同昆蟲物種。但在工業發展以及都市化後,城市小孩無法體驗這種在山林與動植物為伍的樂趣。為了使城市小孩也能感受到相同的喜悅,便著手開發了這部作品。而動畫中的主角——小智,便以創作者的名字來命名。希望玩家們能夠透過找尋、捕獲、收服和培育不同寶可夢的過程,以及經由跟朋友們互相交換來得到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一起遊戲的快樂。 基於此構想,Pokémon的設計以動植物的形態為原形,再加以卡通化和擬人化。如果仔細觀察,很多寶可夢們就潛伏在你我的生活環境中,從居家環境到公園綠地,從城市到郊區。
圖一:Pokémon們在野外的假想圖,Pokémon未按照比例繪製。(作者繪製)
住家附近常見的3種囓齒目(Rodentia)鼠科(Muridae),通稱為家鼠,分別是溝鼠(Rattus norvegicus)、屋頂鼠(Rattus rattus)及月鼠(Mus musculus)。這3種老鼠除南極洲外幾乎遍佈全世界,居住在田野或農舍附近,習慣夜間活動、屬雜食性。其中溝鼠和月鼠因生命週期短、體型大小容易飼養及具有特殊的遺傳特性和疾病模式,被選為模式生物(Model organism)供遺傳學實驗用。而老鼠因體型大小在英文名稱上也有所區別,如果讀者這時打開Pokémon圖鑑,可發現小拉達(rattata)和拉達(raticate)的名字中皆有rat字根,英文中rat是指像溝鼠那類體型較大的老鼠,小型老鼠則稱為mice。至於老一輩的人說的錢鼠則是臭鼩(Suncus murinus)並非鼠科的動物,而是鼩形目(Soricomorpha) 鼩鼱科(Soricidae)的動物。
既然提到老鼠,就不能不提受大家喜愛、也算是Pokémon動畫中的主角——皮卡丘。這隻黃色的電氣老鼠不知風靡多少人的心,就連沒看過動畫的人也叫得出牠的名字。但現實生活中外觀較接近皮卡丘的動物卻是隻灰色,俗稱龍貓的絨鼠,屬毛絲鼠科(Chinchillidae)栗鼠屬(Chinchilla),跟皮卡丘一樣有著短胖的體型、毛絨絨的身體及一對大耳朵。原產於南美安地斯山脈,居住在洞穴中為群聚動物,也像動畫中的皮卡丘一樣善於跳躍,有助於牠們抵禦或躲避天敵,但卻無法躲避人類的獵捕。絨鼠因毛皮柔軟而被皮草商相中大量捕捉後瀕臨絕種,除了少數以寵物化的絨鼠,野生族群現已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禁止國際間交易。
除此之外,相信玩家都知道,臺灣地區有3隻無法取得的地區限定Pokémon,其中大洋洲的袋龍 (Kangaskhan)以及美洲的肯泰羅(Tauros)都跟該地區的哺乳類有關。說到大洋洲的澳洲,第一個聯想到的動物一定會是有袋類(marsupial)的動物例如袋鼠跟無尾熊。有袋類動物最大的特徵為雌性個體具有育兒袋,胚胎在母體子宮內發育時間短,幼獸會在袋中生活一段時間再脫離雌性個體獨自生活。以袋鼠為例,胚胎在母體子宮內發育約33天後便會出生,以發達的前肢爬行至育兒袋內,吸吮袋中的乳頭取得乳汁,此時母袋鼠便可再次受孕。在育兒袋中的小袋鼠經過190天後便可離開育兒袋,直到235天左右就可以完全脫離育兒袋自行生活。在Pokémon GO中前頭有隻幼獸從育兒袋中探頭的袋龍,是否跟袋鼠很像呢?儘管有袋類並非只出現在澳洲地區(美洲也有分布),但全世界僅330種左右的有袋類中,澳洲跟附近島嶼上就分布超過200 種,因此選擇袋龍成為大洋洲的區域限定的Pokémon再適合不過,也看得出遊戲公司的巧思和用心。……【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