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16年
- 563期-真實生物X寶可夢(11月號)
文章專區
2016-11-01科學家如何發現珍稀物種?
563 期
Author 作者
何宣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東華大學合聘副教授,國際鮟鱇魚研究專家,致力研究臺灣魚類及歷史,目前共計描述世界新魚種60餘種,直接參與臺灣超過1/10魚類物種的紀錄。
目前全球所有魚類種類大約有 31000種左右,每年被科學家發現的新物種不計其數,而真正被描述以及命名的約有300~500種左右。自從200多年前,林奈創立了二名法之後,許多科學家便致力於找尋新的物種,並且探討它們的演化歷史。
臺灣的魚類研究史跟臺灣的發展史並不相當,1850年代,英國領事史溫豪來臺灣採集,送了一批標本回到大英自然史博物館,這一批標本被描述成為7個新種,是臺灣史上最早被發表的新魚種,其中包含臺灣石等物種。160年來,臺灣共有370餘種新的魚種被發表,魚類的多樣性更是高達3100種,佔全世界的1/10。
從以前到現在,到底科學家是怎麼在臺灣發現新種的呢?除了史溫豪,德國昆蟲學家梭德也曾在20世紀初來到臺灣,採集了大量的生物樣本,並且透過日本的標本商轉售到全球各地,所以現今全球有許多標本館保存了這些樣本。而這些樣本經過英國及美國的學者,例如貢德(Albert Günther)及喬丹(David Starr Jordan)等人的研究,從中發現了許多的新物種。日據時代日本派了許多漁業技師前來臺灣進行調查,期間最有名的便是大島正滿,他在臺灣採集並描述了44個新魚種,其中包含我們的國寶魚──臺灣鉤吻鮭。大島因此被譽為臺灣淡水魚之父。
時至今日,除了臺灣的學者長時間的採集並且進行研究外,仍有許多國際間的學者前來臺灣進行採集,並從中找到新種發表。臺灣每年約有3~5 個新種被發表,但真正被發現的新種其實是超過這個數字的。這之間的落差,主要是因為分類學家需要經過很仔細的考證後,才可以進行發表,而這樣的考證時間有時候會超過10年以上。筆者在2000年左右開始接觸魚類分類,2004年開始發表第一個新種,到現在也有十幾年,這之間也找到並發表不少新種。所以在此跟大家分享發現新種的過程。
新手的好運
發現新種蟾鮟鱇不能說是意外,但是絕對是新手的好運。就在我還是碩一新生時,我的老師鼓勵我可以做深海鮟鱇的分類研究。於是我開始著手檢視以前標本館的樣本,其中有一尾黑褐色的魚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就把這隻魚的細節寄給全球研究深海鮟鱇的權威皮奇(Theodore W. Pietch)教授,在書信往來的過程中,我們很快就認定這是一個新種, 甚至可能是一個新屬或新科!這在當時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情。
不久之後我前去拜訪法國自然史博物館,第一天早上我去典藏庫裡面找標本,第一隻拿起來的就正是一模一樣的新種,高興之餘趕緊要回去寫信通知皮奇教授,正好發現我的信箱中正捎來一封他的信。他告訴我,法國自然史博物館在30多年前有採集到一尾標本,當時他也想不出這是什麼, 所以就擱著,現在想起來應該就是我發現的那個新種,當下就有股穿越時空的感覺。後來這個新種是依我的指導老師的名字來命名,稱為邵氏蟾鮟鱇(Bufoceratias shaoi)。
圖一:邵氏蟾鮟鱇是臺灣第一個發表的新種深海鮟鱇,也是第一個以中研院邵廣昭研究員為名命名的物種。(作者提供)
新手的幸運顯然不只如此,有天海研一號調查船返回,帶回一大批樣本,其中有一個夢鮟鱇也是前所未見。皮奇教授一眼就認出在日本北海道大學有一隻一模一樣的標本,只是當初身體殘破不堪,所以沒有真的寫成新種,等了30年終於等到第二隻完整的標本,後來這個新種就依皮奇教授的名字命名。顯然在魚類分類研究上,用了半甲子的時間才完成一件事情,可是一點也不足為奇。
眼皮下藏著燈的魚
在珊瑚礁魚類中,有一群長得相當特別的燈頰魚,因為它們的眼睛下面有一個大大的發光器,可以幫助它們在黑夜中自由行動,此外它們也會藉由發光器閃爍的頻率,來找到同類。
某天,我一早開車到臺東去載標本,因為時間尚早,所以就順道到富岡漁港去逛逛,偶而會有一些奇特的魚類出現。當時我在遠遠的地方就已經看到拍賣場上有一隻黑色的魚,一開始以為是石斑那一類,不過走近一看才發現是一個我從沒有看過的魚,像燧鯛但又不敢確定。……【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