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19-01-01錯認十幾年 科學家修正七員化合物結構
445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令人難以捉摸的七員環狀亞氨醚(seven-membered cyclic imino ethers),被懷疑因氣味與光譜數據誤導,使得研究員得到錯誤的分子結構,日前已被化學家修正過來。
七員環狀亞氨醚常被用來作為催化劑的配體(ligands),也可經聚合後製備將藥物輸送至細胞的物質。過去,比利時根特大學(Ghent University)化學家維弗雷肯(Bart Verbraeken)嘗試將其聚合,卻屢遭挫敗;根據他的經驗,相類似的五、六員化合物是相對容易聚合的,且兩者皆散發又甜又刺激的氣味,然而他所製備的化合物並不具備這些條件。如今,維弗雷肯與他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夥伴有了驚人發現:許多與七員環狀亞氨醚有關的合成與特徵報告,其實是錯的!事實上,化學家製造了另一種分子,卻誤把它們分配在七員化合物的家族裡。
此時,根特大學的霍根柏姆(Richard Hoogenboom)也開發了一種簡單且能適量合成環狀亞氨醚的方法,並用晶體X射線繞射儀(X-ray diffraction, XRD)考證這些結構。結果發現,七員環分子的聚合反應速率分別比六員及五員環慢60與540倍,言下之意化學家根本無法合成這個分子;至於那些被誤解的化合物,經研究團隊判定,其實是不能開環聚合且缺乏反應性的氮醯化的吡咯烷(N-acylated pyrrolidines)。這一連串的身世誤解,可能肇因於科學家錯誤解讀了核磁光譜(nuclear magnetic spectroscopy, NMR)的數據。
芳基醯氨化合物(aryl amide compounds)在光譜上的氫峰數量與七員環狀亞氨醚相同,然而霍根柏姆的團隊也注意到,光譜中的峰值模式並無法與五、六員的化合物匹配,儘管已按類似五、六員化合物的製備程序進行,卻因為某些原因而未製成七員變體(variety)。曾於2008年發布合成環狀亞氨基醚的研究報告,也曾錯判七員化合物的合成化學家詹金斯(D. Jenkins)表示,由於五、六員環的環化(ring cyclizations)較簡單,因此也從未質疑七員環的結構可能錯了;回顧當時,詹金斯才想起NMR的共振訊號其實早就提醒他們這件事情非比尋常。有趣的是,曾有12位評論者曾對該化合物合成的相關報告進行回顧,卻沒有任何一人對該結構產生懷疑。
有機化學家莫蘭(Wesley Moran)也在2015年開發不飽和醯氨環化反應時錯過發現這個謬誤的機會,然而他認為,吡咯烷的發現為環化化學開闢了新的道路,且這些化合物作為合成結構單元,也比七員環狀亞氨醚實用多了,未來他也將繼續在實驗室裡研究相關的反應。
新聞來源
Tien Nguyen, Chemists correct the structures of elusive seven-membered cyclic imino ethers,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