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2-01生長在水陸交界的蜻蛉—淺談台江地區的蜻蛉與環境問題 446 期

Author 作者 黃棕堡/臺南市善化高中飼養蜻蜓與螢火蟲的高三生。

一窺國家級的生態寶庫──台江濕地


「台江」這個名字,源自歷史上的台江內海,現今多已陸化為濕地或魚塭。18世紀前,位於臺灣西南的潟湖即為台江內海,潟湖在18世紀中葉後逐漸陸化,外側的鯤鯓(即沙洲)亦與陸地連為一體,僅餘四草湖、鯤鯓湖與若干濕地等遺蹟,成為重要的生物棲息區。該地所及範圍包括臺南市安南區與七股區濱海陸域,涵蓋四草、鹿耳門與七股潟湖及海域。以陸域面積來說,該地北起青山漁港南堤,最東為沿七股潟湖、青草崙堤防、曾文溪至鹽水溪沿海防風林之公有地,最南為鹽水溪南岸安平堤防,最西與澎湖東吉嶼相接,約4905公頃;就海域來看,為沿國家公園海域等深線(depth contour)20公尺與東吉嶼至鹿耳門段海域,寬5公里、長54公里,共計34405公頃。
 
2009年,臺灣首個都市型國家公園──台江國家公園誕生,其擁有豐富且多樣的濕地生態資源,提供黑面琵鷺、臺灣招潮蟹、大彈塗魚、反嘴鴴、短指和尚蟹、高蹺鴴、兇狠圓軸蟹及臺灣暗蟬等野生物種生存所需。此處濕地生態可分為鹽沼濕地、河口沙洲潟湖與紅樹林濕地等型態,其中鹽沼濕地大多因養殖需求或環境因素而有不同的鹽度,且大致維持在一定的鹽度範圍。
這個原為內海的區域,清領時期因土石堆積多成陸地,日治時期又因產業需求開發為魚塭或鹽田,現今鹽田已廢曬、部份魚塭休養。這些地區逐漸演變成濕地,其附近的溝渠、廢棄魚塭、溼草地、潮溝和注入台江地區的其中2條溪流(鹽水溪和曾文溪)更提供生物良好的生活環境,各式水棲昆蟲也好居於此,其中又以蜻蛉目(Odonata)昆蟲最為特別。

親土適水的台江蜻蛉


這些蜻蛉目昆蟲包含蜻蜓科、鉤蜓科、春蜓科及細蟌科等,野外觀察時,可在鹽水溪濕草地發現大量未熟的侏儒蜻蜓(Diplacodes trivialis,圖一)個體及產卵點水的杜松蜻蜓(Orthetrum sabina sabina)。由於此地屬鹽度約為千分之5~15(ppt)的半淡鹹水,推測上述2種蜻蜓已能在稚蟲期適應半鹹水的環境。另外,在城西濕草地也觀察到青紋細蟌(Ischnura senegalensis)、高翔蜻蜓(Macrodiplax cora,圖二)、彩裳蜻蜓(Rhyothemis variegata Arria)及猩紅蜻蜓(Crocothemis servilia Aervilia)有點水產卵之現象,侏儒蜻蜓則有大量羽化的未熟個體。




台江地區和鹽水溪出海口的半鹹水環境,使高鹽度、高滲透壓成為為水生或半水生昆蟲一大環境壓力;為適應高滲透壓環境,生物須消耗更多能量調節體內恆定,故有成蟲羽化比他地晚的現象。世界上的蜻蛉目昆蟲絕大部分生長於淡水水域,因此半鹹水蜻蛉目昆蟲的研究調查也就相對的稀少;臺灣半鹹水水域蜻蛉目相關研究以生長在淡水河流域的四斑細蟌(Mortonagrion hirosei Asahina)最為詳細,其它地區半鹹水地區的蜻蛉目則少有相關的研究。
蜻蛉目昆蟲不經歷蛹階段,其稚蟲(naiad)長至成蟲的過程,屬不完全變態(hemimetamorphosis)。台江蜻蛉的稚蟲與成蟲生活環境相當不一樣:前者為水域環境,後者則生活於陸域環境。由於蜻蛉目昆蟲生活史橫跨水陸域,因此其對水陸域交界環境依賴度高,可迅速以數量變動反應水陸域交界環境的變動程度。相對於其他無脊椎動物物種,蜻蛉目的數量較少,且容易目視辨別與觀察,不需加以捕捉也較符合保育原則;藉由蜻蛉目的蛻、稚蟲存在與否以及觀察是否有繁殖行為,方能確認可在該水陸域環境完成生活史的物種。
 

蜻蛉目可耐受的生存條件為何?


蜻蛉目物種的出現及族群變動,會受到陸域環境的植物結構水域環境的物化性質所影響。有學者曾提出,蜻蛉目物種的生活史需依靠能符合牠們需求的不同植被結構、水溫、溶氧及濁度等,但與酸鹼值並無相關性,意即大部分蜻蛉目昆蟲稚蟲能廣泛耐受於不同的酸鹼值,卻無法於鹽度超過千分之3.5的水域環境中存活。然而,前文提到的青紋細蟌、高翔蜻蜓、彩裳蜻蜓及猩紅蜻蜓竟較偏好出現在台江地區高鹽度的環境,也因此像是粗鉤春蜓(Ictinogomphus rapax)、褐斑蜻蜓(Brachythemis contaminata)和橙尾細蟌(Agriocnemis pygmaea)等昆蟲適合作為低鹽度(約低於千分之2)的指標生物,而高翔蜻蜓適合作為較高鹽度(約高於千分之5)的指標生物。
在安平的城西防風林中,夢幻湖的高翔蜻蜓有雌雄棲所分離的問題,雌蟲多在防風林上空覓食,而雄蟲多在夢幻湖附近活動;而根據採集時的觀察發現,薄翅蜻蜓也有此現象。2002年,張鎮陽發表一關於高雄地區人工溼地蜻蛉目物種組成及棲地選擇的研究,並於高雄地區濕地調查時發現蜻蜓物種數與pH值無關;而濁度、鹽度則與均勻度越大,蜻蛉目的物種數與多樣性就越低。目前,國內對蜻蛉目在半淡鹹水中適應情形的相關研究較為稀少,然而在2012年與2015年陳怡君與黃俊選等人調查顯示,五股地區所發現的四斑細蟌必須護育在鹽度介於千分之5~15的水域,意即前文提到的半淡鹹水水域。

浮油與廢水無所不在 

蜻蛉目遊樂場成荒蕪


顯然,水質的濁度與鹽度左右著蜻蛉目昆蟲的居住品質,然而近年台江地區的水體狀況相當堪慮。以「台江環境汙染」為關鍵字在網路上搜尋相關新聞,《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等刊物皆曾報導指出,無論是民眾的棄置物、還是該地周邊工業區長期的廢水及垃圾汙染,都已對周圍水體造成影響。
早在2015年,府安路七段堤岸旁道路,便有民眾隨處傾倒垃圾;更誇張的是,沿路可見許多家用廢棄馬桶直接放置在馬路上,堤岸紅樹林內也能看到一整座廢棄浴缸,一處廢棄工寮還因部分家具遭焚燒連帶受到毀損。此外,安南區環保志工也曾於2016年經過總頭寮工業區附近工明南3路時,發現路旁排水圳出現混濁淺色廢水及疑似暗管排放深黑色廢水,水面還有油污漂浮,總頭寮工業區電鍍工廠的廢水排放更是令人擔憂。安南區原有3座工業區,2017年起新吉工業區服務中心動土,為安南再添1座新型工業區。這4座工業區全擠在台江流域,雖然帶來就業機會,卻也產生環保疑慮。此地過去因工業發展,環境受到不小影響,包括總頭寮及和順工業區,皆都造成村庄沒落與淹水等問題,中石化廠區的汞汙染更是在地居民心中難以抹滅的痛。
工業區的發展對自然生態的影響範圍擴及台江國家公園,曾有志工於報導中指出,總頭寮工業區開發多年並未設置廢水處理場,並任憑區內業者長期偷排廢水進六塊寮排水圳,再從嘉南大圳進入台江國家公園。根據《2017台江地區水質土壤底泥測定監測計畫》綜合四季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排入台江地區四個濕地的排水或河川中,以鹽水溪口濕地的水質最差,水質汙染問題直接的影響到了水中生物的生活環境,破壞了台江地區的物種多樣性。去(2018)年媒體也揭露,台江國家公園土地近年屢遭不肖業者偷倒、焚燒事業廢棄物,據警政署保七總隊七大隊表示,有民眾經營建材生意卻不願負擔事業廢棄物處理成本,涉嫌在國家公園堆積焚燒高超過2公尺、面積多達600坪的廢棄物,致使當地環境與生態破敗不堪。


生態多樣性重建的意識


有鑑台江地區周邊工業區及工廠廢水處理與排放等問題層出不窮,定期追蹤檢視才能避免水體汙染影響該地蜻蛉目昆蟲的群聚組成。此外,台江周圍多養殖魚塭,抽地下水也成了必須關切的其中一項問題;若超抽地下水情形發生,可能會引發地下水鹽鹼化。更重要的是,台江地區雖已是國家公園,但大多民眾並不了解這裡有能生存在半鹹水水域的水生昆蟲(尤其在半鹹水水域生存的蜻蜓與豆娘),因此應加強民眾對濕地生態保育的觀念,透過該地的物種介紹與環境教育,進而提高該地區居民對保育與環境污染的意識。
 
延伸閱讀
1.Andreas Chovanec & Johann Waringer, Ecological integrity of river-floodplain systems? assessment by dragonfly surveys (Insecta: Odonata) , Regulated Rivers: Research & Management, Vol: 17 (4-5), 493-507, 2001.
2.Philip S.Corbet, Are Odonata useful as bioindicators?, Libellula, Vol: 12, 91-102, 1993.
3.张小斌,陈学新,程家安,〈为何海洋中的昆虫种类如此稀少?〉,《应用昆虫学报》,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