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xels)
不論是諾貝爾、奧斯卡或葛萊美等大獎,得獎者通常都是鎂光燈的對象。但如果參賽者與評審彼此認識,頒獎結果的公平性又是如何?近期由BI挪威商學院(BI Norwegian Business School)等研究團隊共同發表的研究指出,參賽者與評審有私交會提升提名機率,但卻會降低得獎率。
參賽者與評審之間的利益關係一直是大眾所關注的焦點,過去就曾有得獎者與評審有私下交情,產生為人詬病的案例。舉例而言,美國知名導演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為2010年威尼斯影展(Venice Film Festival)的評委會主席。該年最佳影片的獎項得主曾是他的合作夥伴,而最佳導演獎的得獎者也是塔倫提諾的友人。
為釐清其中影響,團隊分析挪威當地廣告業界近8年相關的競賽獎項數據,並與多名業界人士進行訪談,找出參賽者與評審之間的關聯性,進而歸納出3項主要的指標:直接關係(direct ties)、互惠關係(reciprocity)與小團體關係(cliquishness)。研究發現,雖然3項都會提高獎項的提名率,但其中只有互惠關係才能增加實際獲獎機率。
研究結果指出,評審會受到私底下的朋友關係而做出利於對方的決定。由於各大獎項涉及的不只是個人榮譽,更會牽扯許多金錢利益的盤根錯節,因此,該研究目的在於提高大眾關注各種獎項的評審過程,並確保獎項授予的公正性。
Erik Aadland et al., Friends, Gifts, and Cliques: Social Proximity and Recognition in Peer-Based Tournament Ritual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