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文章
文章專區
2019-06-02人類世, 是危機或轉機?
594 期
Author 作者
李依庭/本刊主編。
地質年代,是人為性的描述地球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包含宙(eon)、代(era)、紀(period)、世(epoch)和期(age)等。在地質學上,這些時 間軸的定義和生物的演化與滅絕息息相關(圖一)。現今,人類所處最年輕的地質年代稱作全新世(Holocene),然而,近年來卻有更多學者展開倡議, 認為並相信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地質年代──人類世(Anthropocnene)。
圖一: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生物演化有密切關係。(美國地質調查局)
現在進行式的地質年代
人類世,是指地球最近的地質年代,更準確地說,是人類生活的這時刻。而此名詞的出現,是1995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往後,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遽增,例如支持人類世的科學家以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地質學家薩拉希維奇(Jan Zalasiewicz)為首,於2009年在全球組織團隊並成立人類世工作組(Working Group on Anthropocene, AWG),在地層挖掘過程中發現許多存在地表中非自然力量所產生的物質,包含人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塑膠、鋁製品、殺蟲劑和水泥等污染物。這些物質不僅成為前所未有的新地質型態,更加顯示人類活動已對地球帶來影響。
然而,地質學上人類世的認定卻因缺乏普遍存在的事實及認定上的實務困難,於去(2018)年7 月遭到國際地層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否決。因此,人類世並沒有準確的開始年份,切入的時間點至今也仍爭論不休、眾說紛紜。廣義的人類世可追溯至200 萬年前智人的演化或人類開始務農8000 年前;也可以從18 世紀末因為工業革命,加劇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導致氣候、環境與生態系統的轉變;或是由人類世工作組所提出的1951 年,核彈試爆的顛峰時期訂為人類世的起始(圖二)。
圖二:人類進行核試爆的巔峰時期也被定義為人類世的起始時間。(Shutterstock)
儘管缺乏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據讓人類世在地質學上沒有明確的論斷,但不可諱言的是,人類世的概念已超出地層學,被廣泛運用在環境地理學、生態政治學和人類學等,並成為學界在探討人類與地球環境的交互作用時,一個重要的核心概念。
人口遽增與氣候變遷
由大氣學家所提出的人類世,宣告著人類的活動已全面改變地質年代。不僅如此,人類所構築的經濟社會也和地球環境變化息息相關,更是影響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的關鍵。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當今全球暖化,而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包含海平面的上升、海水酸化與土壤鹽化等,進而破壞生態系,影響著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種動、植物。
人類與地球的連結,更在世界人口逐年倍數成長、至2010 年時突破70億人口之下,來到了臨界。即使據科學家估計,現今成長已趨減緩,不過,2070年人口仍會突破100億。而人口的遽增也意味著地球資源的超限利用,未來更可能發生水資源、糧食和能源危機。此外,由於地球石化燃料存量有限,據科學家地計算,地球的煤礦只剩百年;石油、天然氣約40~60年,若消耗完畢將對人類帶來衝擊,甚至引發戰爭。
有鑑於此,各種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的開發,就成為近年來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由於此種能源來自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能自動再生,像是太陽能、風力、地熱和潮汐能等。
以臺灣而例,雖然在地理上孤立,屬島國,極度缺乏天然資源,卻不失製造再生能源的能力。因位處地震帶,擁有許多地熱資源,初估總蘊藏量超過15萬千瓩(MW),是目前最為成熟且可行的再生資源。另外,風力、太陽能甚至黑潮發電都是近年積極開發的再生能源項目。
地球,永續發展
然而,近年來因著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事件頻傳,不僅造成經濟上損失,更是導致大規模糧食危機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與地球共生共存,遂成為一項人類需思索的問題。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D),旨在以保護環境的條件下既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能不損害後代人的需求為前瞻的模式,當中包含3 項要素,分別是環境要素(environmental aspect)、社會要素(social aspect)和經濟要素(economic aspect),期望透過三要素的協調與平衡,建立永續發展的社會。
於是在1992年,臺灣大學成立全球變遷中心,由10多位跨領域教授領導,期望透過研究與著作,警告人們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並於2012年成立永續地球尖端科學研究中心,透過環境研究與新科技開發,來因應與面對地球永續發展帶來的挑戰。
除了研發能量外,為了幫助莘莘學子更加深入認知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等議題,中心也開設跨領域課程「氣候變遷與人居環境議題實作」,透過坪林與茶農合作實作(圖三),瞭解農民對氣候變遷的認知和反應。
圖三:課程期末分享會邀請當地茶農鄉親參加與實作。(簡旭伸提供)
結語
現今,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空氣汙染、塑膠微粒和廢棄物等議題不僅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更深深影響著與人類一同生活在這地球上的生態系統。不論人類世最終是否能成為一被正式定義的地質年代,持續製造出的塑料、金屬、混凝土和化學藥劑等人為產物,仍時刻被這片土地紀錄著。或許,無關乎正名與否,人類世一詞的出現,真正的意義是為警示人類地球只有一個,在發展文明的同時,也必須理解人類活動帶來的後果,更別忽略對地球的影響。最後,具備永續地球思維、建立環境倫理的社會,是未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需共同學習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