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1-01相對論投影在詩人波心─ 看徐志摩寫相對論 589 期

Author 作者 簡宗奇/桃園市立南崁高中物理科教師。

文學之筆寫物理

1920 年,詩人徐志摩在其內兄張君勱的介紹之下看了一本關於相對論的書,自己又參考了一些文獻後寫下一篇名為〈安斯坦相對主義(物理界大革命)〉的文章,並在1921年4月15日刊登在梁啟超主編的《改造》雜誌上。作家梁錫華在1980 年出版的《徐志摩詩文補遺》一書將此文編入書中「文集類」的首篇。〈安斯坦相對主義〉就是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此文洋洋灑灑有1萬餘字,可說是1篇科普文章。當時詩人剛完成美國的學業來到英國,先後在倫敦政經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與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求學。在英倫的2年期 間深受西方文化薰陶與浪漫主義影響,1922年回國後即陸續發表大量的文學作品。就在詩人即將開啟他文學創作生涯之時,寫出這麼一篇別出心裁的科學性文章。

在那個年代裡,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與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相繼橫空出世,不僅解決水星進動偏差值的問題外,天文學家愛丁頓(Arthur Stanley Eddington)的日蝕觀測也證實相對論預測重力偏折星光的現象,相對論在當時的知識界應是熱門話題。除《改造》雜誌外,另外2份期刊《少 年中國》與《東方雜誌》也有專刊專文報導,這都對相對論在中國的傳播有重要的影響。本文中詩人筆下的 「奈端(牛頓,Isaac Newton)」、「安斯坦」、「相對主義」、「伊太(乙太,aether或ether)」等名詞縱橫其間,以其熱情而專注的筆觸刻畫出一代文人的物理情懷,一時間化身為科普作家,在中國推廣相對論時也躬逢其盛,折射出另一種文字能量,傳播科學新知。

這個年代也正是胡適等人推展新文化運動後的3、4年,也是五四運動後2年;當時知識份子從文學革命、整理國故到中西文化的討論,熱切渴望地想要突破晚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卻方向未定、遲滯沉寂的舊格局。胡適的出現恰好帶動一股新思潮,他在1917年從美國學成回國後一躍成為學術界與思想界的領導人物。在提倡發展民主的「德先生」與科學的「賽先生」同時,在方法論的層次上則引進美國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的實驗主義,其主張「科學本身只是一個方法,一個態度,一種精神。」「民主的真意義只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對當時「思想界的方向轉變」起了很大的影響。如此文化氛圍從徐志摩在文中所述「……身在國外,有書報看;國內的人就使很想學,也許買不到書報……」、「再則新文化運動以來,大家起勁搶買搶看搶講搶寫搶翻譯的東西……」、「要不枉為20世紀的人,總得利用這個時期,來領略這點兒洩漏的天機。可見一斑;因此,有志之士在科學救國的理念引導之下,藉由傳播新知識以啟迪民智、普及科學的努力就蔚為風潮。

 

文學之筆寫物理

這一篇文章篇幅長達22頁,詩人從「撰文的動機」開始,接著分別就「相對論的相對性」、「四維時空的意義」與「相對論的哲學觀」3大主題論述。內容偏重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僅在內文中第19頁的1段文字裡談到廣義相對論中彎曲時空的概念。

詩人自謙地說:「我唯一的目的只要因這一篇爛話,引起大家的興趣,隨後買書來自己研究,我就滿意得很,眾位要知宇宙的玄妙,並非讀自然科學的人的專利。」「再者我這篇文字,本來不是讓科學家看的,我意思只要引起普通人對於科學常識的興趣罷了。」.......【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