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6-12-01烏賊會算術─烏賊的數感與風險評估 564 期

Author 作者 楊璨伊╱國立清華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焦傳金╱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暨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烏賊不但能夠分辨數量(數感),而且還會依據食慾狀態改變攝食選擇(風險評估)。

烏賊俗稱花枝,屬於頭足類生物,另外像是鸚鵡螺、章魚、魷魚等,也都同屬於頭足類生物。這個生物類群是無脊椎動物中腦神經系統最發達的,除了有高達數億顆的神經細胞,還有複雜的功能分區與網路連結。牠們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快速多變的偽裝能力以及相當聰明的認知能力,在過去的研究中,章魚就被證實具有解決問題與觀察學習的能力,甚至還能透過不同視覺訊息來學習辨識不同實驗人員。在烏賊的研究上,也有實驗顯示牠們能透過視覺與空間的線索成功走出迷宮,最近的實驗更證實烏賊擁有情節式記憶,能整合「何時、何地、何事」等不同的訊息。雖然過去的這些實驗已證實烏賊具有高階認知功能,然而是否具有數感卻從未被研究過。

 

圖一 :實驗室中飼養的虎斑烏賊(Speia pharaonis)。(楊璨伊攝)
 

其他動物的數感

在過去數十年間,數感這方面的研究已證實從靈長類、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甚至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昆蟲都具有數感。舉例來說,靈長類中的猴子能學習數量1到9並正確回答相關問題;哺乳類中的成犬,在看著 「1+1=1」、「1+1=3」時,會比看著「1+1=2」的 情況下,花更多的時間,代表成犬知道前者較不合理;生活在海中的哺乳類海豚,在經過訓練後能分辨不同數量,能力上限至4,像是1對2(1vs 2)、2對3、3對4等;鳥類中的鸚鵡,可以分辨與量化6種不同的物體並具有0的概念;兩棲類中的蠑螈,能分辨不同數量到3;魚類中的食蚊魚,能分辨不同數量至4。無脊椎動物中的蜜蜂經過學習可以分辨1~4不同形式的地標,雄性黃粉蟲成蟲能分辨不同雌性成蟲氣味到4。相較於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較少數感這方面的研究,到目前為止更沒有人利用頭足類做相關研究。

在不同動物之間,擁有數感能力的原因可能都不盡相同。舉例來說,當動物在進行生殖選擇時,牠們會利用數感去尋找擁有比較多交配機會的場域;而動物在覓食與遷移時,也會利用數感去記住曾經走過的地方或循著數感回到原本的巢穴;當動物在面臨天敵的威脅時,也常利用數感去選擇加入較多同類的群體來抵禦天敵。此外,在無脊椎動物中的蟬,研究中發現可以去計算樹木的季節週期並精準的在17年後孵化。


動物的數感應用

在動物的攝食行為中,利用數感去分辨獵物數量的多寡並做出決策,對於生存相當重要,然而選擇較多的獵物卻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最佳攝食理論曾提到,當動物在進行攝食行為時,會盡量用最少的力氣或能量去獲得最多的食物,換句話說,最佳的攝食行為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換取最高的報酬。舉例來說,太陽魚在覓食時,會依據最佳的時間分配來尋找不同大小的獵物。生存在這不斷變化並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自然中,動物需要一定的能力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變化多端的世界。舉例來說,許多動物在遇到危險時都會去尋求庇護,在蜥蜴的相關研究也提到,當遇到不同程度的風險,牠們的反應時間也會跟著改變。此外,其他研究也證實,當動物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攝食決策時,牠們會依據其自身的飢餓與飽食程度來進行選擇。
 
其實在人類社會也有類似的現象,隨著身體狀況或飽食程度的改變,去面對與承擔風險的意願也會隨之改變。舉例來說,在人類的相關研究中發現,當人在飽食的狀態下去賭博,願意承擔的風險較低,所下的賭注較少;然而,當人在飢餓的狀態下去賭博,願意承擔的風險較高,所下的賭注較多。在動物研究方面,相關的神經細胞已在猴子實驗中發現。在魚的研究中,經過學習後的魚也會依據自身的飽食狀態來進行不同的選擇。甚至是無脊椎動物也有相關研究證實,蝗蟲對於食物價值的判斷會受到學習時的飽食狀態影響,因此食物選擇也會與自身的飢餓與飽食程度有關。儘管先前有許多這方面的相關研究,但目前還沒有人在頭足類的研究中探討過風險評估與飽食狀態的交互關係。……【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