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1-01生醫研究倫理訓練─借鏡美國的經驗 565 期

Author 作者 林士傑/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最近臺大郭明良教授的疑似論文造假事件,引發許多對於臺灣該如何進行生醫研究倫理訓練的討論。過去20 年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對於生醫研究倫理(Responsible Conduct in Research)非常的重視,將其視為研究訓練裡不可或缺的一環。美國對於研究倫理的訓練方式, 或許可以提供臺灣作為借鏡。

NIH 在提供研究經費補助的同時,也要求各研究機構定期提供生醫研究者充分的研究倫理訓練〔註一〕。 這個強制性的訓練,不但要從學生階段儘早開始,也要求所有的研究人員在學術生涯的各個階段都必須持續參與 。

在NIH的規範中要求研究倫理訓練執行的方式不能只是課堂講解跟紙筆訓練,而更必須以討論會的形式,讓各單位裡的資深研究員(大學教授或研究機構的研究員)與受訓人員(學生或助理)一起面對面探討研究倫理的議題。

在討論會裡,透過案例分析的型式〔註二〕,以實際可能發生的情境,讓資深研究員與受訓人員一起分享各自對研究倫理議題的看法並進行辯證 。由於參與者都是熟悉的面孔,再加上主題也切身相關,常能引起對議題的深度討論。這樣實際的討論不但建立了社群對於學術倫理常規的共識,也讓所有參與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討論的議題包括:研究的再現性(research reproducibility),作者貢獻與掛名(authorship),研究數據管理(data management)與造假(scientific misconduct),抄襲(plagiarism)等等。這些議題不僅是研究倫理的核心問題,也對於時下疑似論文造假事件的討論非常重要。


透過這樣的討論,參與者可以清楚理解研究倫理爭議當中,各方的利益及其衝突所在,並了解哪些行為明顯逾越研究倫理規範。同時,參與者也會了解一個研究倫理爭議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處理方式,以及各個方式所面臨不同的難題。這個討論的方式也能讓資深研究員彼此交換心得,傳承寶貴的經驗,同時樹立好的榜樣讓年輕學者與學生效法。討論會也提供了機會讓學生們瞭解不同資深研究員的想法,並瞭解研究機構裡面倫理委員會的架構與正式處理爭議案件的程序。

綜合這些優點與累積過去20年的經驗,NIH認為討論會的型式是最有效的研究倫理訓練方式,比起上課要有效的多,筆者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當主管機關與學界在討論如何改善臺灣的研究風紀時,或許可以借鏡美國的經驗,系統性的重整臺灣生醫學界的研究倫理,把這次的危機轉化為一個體質蛻變的契機。

〔註一〕https://goo.gl/kMcmKd


〔註二〕案例分析:https://oir.nih.gov/sourcebook/ethical-conduct/responsibleconduct-research-training/annual-review-ethics-case-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