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5-07-01土壤強心針 547 期

Author 作者 陳仁炫/美國普渡大學農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土壤 肥力、植物營養與肥料、土壤管理和農業廢棄物資源 再利用。第34 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現為中華 肥料協會理事長、中華永續農業協會副理事長。
我們的米飯、蔬菜、水果等大多數的食物,都來自於長期耕耘的農業。農業生產不只仰賴氣候、技術與人力,還需要地利的配合。然而,許多地區的土壤常因缺乏養分而使得作物生長不良,此時須使用肥料以補充不足的植物養分,並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據調查,在美國的作物生產中,約30~40%可歸因於肥料的貢獻,而在發展中國家,肥料對作物生產的貢獻甚至可高達50~75%。

在綠色革命中,肥料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有些農民認為肥料用量多者,作物一定長得較好,而往往忽視「報酬遞減率」的法則;該法則明確告訴我們,作物產量增加的弧度乃隨肥料用量的增加而遞減的。傳統的農業通常只追求作物的高產,而忽視因大量而不正確的施肥對環境(空氣、水和土壤)所產生的負面衝擊。有關不合理的施肥所造成資源的浪費,經濟的負荷及空氣,水和土壤環境等的品質劣化的報導不時可見,嚴重者甚至威脅人畜的健康,故肥料合理使用廣被呼籲及推動。合宜的肥料管理方式,不但可提昇作物的產量及品質,提供適合作物生長的健康環境,進而減少肥料、生長素及殺蟲劑之施用,同時可避免土壤生產力的衰退及對環境的衝擊。


肥料使用的開端

肥料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的埃及、羅馬及巴比倫人,甚至早期的德國人也有使用礦物質與糞肥,以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紀錄。在1730 年代,英國政治家湯森(Viscount Charles Townshend)首次研究英國法蘭德斯地區的作物輪作系統,因此獲得「蕪菁湯森」的稱號。在19 世紀,梅耶(Johann Friedrich Mayer)則透過實驗證明施用石膏對農業的助益。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對於了解植物養分上,有著卓越的貢獻。他強調無機礦物質對於植物營養的重要性,其成果深深影響了後來農業的發展。1840年,他發表〈化學在農業上的應用〉(Chemistry in Its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e),指出氮、磷、鉀三種植物成長不可或缺的元素,從此開啟了農業工業化之路,因此被稱為「化學肥料工業之父」。

 

李比希像。(Wiki)


臺灣肥料的發展

在早期的臺灣,農民通常使用糞肥或者剩餘物資作為農作的肥料,然而隨著人口發展,經濟提升,糧食需求也因應提高。傳統肥料已不敷使用。

臺灣化學肥料工業始於日治時期,當時在基隆即有設廠生產磷酸鈣的紀錄。光復後,為幫助農村復甦,於民國35 年成立臺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此後便有更多民營工廠投入肥料生產,農業生產自此蓬勃向上。近年來,臺灣走向精緻化農業,為維護和增進土壤的品質和生產力,優質之有機質肥料的生產和應用成為永續農業的重要利器,甚至發展出所謂的微生物肥料,不只供給植物必要的養分,同時還能保護土壤與環境。

 

施肥與空氣

在自然環境中,可分為大氣圈,土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彼此息息相關。當我們為了滿足人口激增的食物需求,將肥料施入土壤後,土圈的品質將因而改變,若肥料中部分養分經揮失進入空氣中,將影響氣圈的品質,而肥料中部分養分若經淋洗或表土逕流進入水體後,亦會改變水圈之品質,是不容忽視的。當然,肥料的施用對周遭環境之空氣,土壤及水質的影響,究竟是正面的或負面的效果,仰賴肥料施用是否合宜而定。

若不合理施肥,對空氣會產生多種效應。首先會產生有害的氣體,加劇肥料中的銨揮散而產生氨氣(NH3),不但會汙染空氣,且會破壞人體組織及造成眼睛,耳朵及呼吸道的傷害;在脫氮作用下,肥料會釋出溫室氣體N2O,N2O 會加速臭氧層的破壞,提昇地球溫度;而使用禽畜糞、廚餘、腐臭汙泥或未腐熟之禽畜糞堆肥常會散發出臭味,施用於農地後易危害作物的生長及汙染周遭環境並降低空氣品質,不利於人體之健康。


相反來看,適當施肥將獲得許多回饋。大氣中含有約20% 的O2 和0.03% 的CO2,CO2 和O2 間平衡的破壞將導致氣候的異常(如溫室效應)及生態環境的改變。適當的施肥可刺激及促進作物的生長,由於作物生長愈好及體型愈大,則可利用愈多的CO2 和釋出愈多的O2,有助大氣中的兩者平衡的維持。

另外,科學家們曾證明土壤中的麴黴屬和青黴素屬的真菌,有助於消耗空氣中的一氧化碳(CO),而這些微生物在養分充足的土壤中特別的豐富。CO 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並不比CO2 低,而每年人類所製造的CO 可達約2 億噸,藉著上述兩種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可達到淨化空氣的效果。同時,肥沃的土壤亦有吸收工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硫化氫(H2S)和其他空氣汙染物的功能。


施肥與水質

無論施用那一類型的氮肥,在土壤中終將轉換為NO3-,而NO3- 在土壤剖面中易淋入地下水而汙染地下水。水源中如含高量NO3- 易造成藍嬰症,尤其對嬰兒及不滿6個月之幼兒之危害最大。飲用水中NO3- 之含量不得超過10 ppm,尤其在靠近水井和水源保護區內,及質地粗的土壤絕對不可過量施用氮肥。

若地表水或地下水中存在過多磷酸鹽,則易造成水質優養化作用。磷在土壤中不易流動,通常都聚集在施肥點附近,若在坡度陡或水土保持不良之土壤表面施用磷肥,則磷易隨表土流失或表面逕流而進入地面水體中,因而使藻類大量的滋長並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氧氣,致危害水中生物,破壞水中生態的平衡。

在施肥適當的情形下,作物根系將呈健康及發達的狀態,因而可吸收移動至根群的養分。同時,作物的根系伸入土層愈深或長得愈密集者,保住可溶性養分的能力愈強,致進入地下水的養分將減少而能減輕地下水的汙染。
水體優養化有害水中生物的生長和生態的平衡。( 作者提供)
 

施肥與土質

肥料雖然提供植物營養,但也同時具有改變土質的效應。如產酸肥料(酸性肥料或生理酸性肥料)若大量且長期的施用會造成土壤的酸化,使得土壤品質變差及作物的生長受抑制。相同地,產鹼肥料也可能造成土壤鹼化。另外,過度使用可溶性鹽類含量高的肥料或含電導度(EC)高的禽畜糞堆肥(如牛糞堆肥),會使土壤EC 值變高,而破壞土壤團粒構造,致土壤通氣性和排水性變差。在動物性廄肥或堆肥及由汙泥製成之堆肥中,常含有過量的重金屬。因此過量使用時,會造成土壤之重金屬累積,而危害人畜及作物的健康和土壤的品質。

相反地,若能適當使用肥料,則生長在養分充足之土壤中的作物,會具有濃密且健全的地上部和根系。發達的根系可協助保住土壤而減少表土流失。同時,發育良好的地上部,可阻絕雨滴或噴水對地表土壤的沖擊。同時,肥料中的陽離子(如鈣和鎂)具促進土粒絮聚而增進土壤團粒構造的功能。合理施用有機質肥料,除可增加土壤的保水和保肥力外,亦有改善土壤物理性及生物性的功效。

 
施肥過量造成設施栽培之鹽害。( 吳正宗博士提供)
 

合理化施肥

臺灣推動合理化施肥已逾數十年,除考量作物與環境品質外,肥料補貼負荷的減輕亦為重要的考量因素。由於化學肥料的原料幾乎全由國外進口,而原料價格之上漲,使得政府在肥料補貼的負荷加劇。增進肥料利用率可降低化學肥料的使用量,無形可減輕政府和全民的負擔,故肥料合理化施用的推動益形重要。

1988 年,施用適當的肥料,施用適當的量,施肥適當時機及施至適當位置的觀念逐漸成形。2009 國際肥料工業協會(International Fertilizer Industry Association, IFA) 草擬全球「4R」養分管理的架構, 並在國際植
物營養研究所(IPNI),加拿大肥料研究所(CFS)等機構的共同協助下建構「肥培最佳管理策略」(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BMPs)。包含增進肥料的利用率、提昇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及減輕肥料進入水源而汙染環境的風險。BMP 的永續性觀念係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此與傳統僅考慮作物產量和收入的施肥作法,有著很大的差異。
錯誤施肥方式造成作物生長不良。( 吳正宗博士提供)
 

避免不必要的施肥

在含某養分已甚高的土壤,再添施該養分肥料,實屬不必要,因其對作物增產之效應甚微。然而不必要的施肥或過度的施肥在臺灣甚為常見,一來是因為農民為了確保不會發生養分缺乏的弊害,二來則因不知哪些肥料該增施?哪些肥料該減施?以致於盲目的參考別人的施肥量,殊不知土壤肥力狀況因地而異,肥培管理亦該因地制宜。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尤應小心,因作物對微量元素的需求量少,且其缺乏與過量間的濃度範圍甚窄,很容易因過量施用而造成肥傷。
 
正常之高麗菜生長。( 吳正宗博士提供)


肥傷。( 吳正宗博士提供)
 

健康的人生必來自健康的作物,健康的作物必產自健康的土壤。施肥的合理與否攸關作物與環境的健康與安全。為了留給後代子孫美好的地球和生活環境,合理化施肥的精神和做法值得持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