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10年
- 488期-一個化學家的小提琴之路(8月號)
文章專區
2010-08-01數不盡的昆蟲資源— 食用昆蟲(Ⅰ)
488 期
Author 作者
朱耀沂/台灣大學昆蟲系名譽教授。
昆蟲可以吃是人盡皆知的事,不論東方或西方,早在兩、三千年前就有人類食蟲的紀錄。為什麼吃昆蟲?因為昆蟲不但生長快、容易取得,營養價值也高。雖然不同昆蟲種類的成分有很大差異,不過大致而言,昆蟲含有高量的水溶性蛋白質與脂肪酸,吃多了不會胖。現今的生活中,雖然昆蟲已不是主要的動物蛋白質來源,但在一些地區食用昆蟲的風俗仍舊盛行,也約有1300 種昆蟲被列為食用昆蟲。從附表即知昆蟲的營養價值絕不低於我們平常吃的肉類。
昆蟲作為食物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兩億多年前,出現在三疊紀的「哺乳類型爬蟲類」,從其下顎的化石研判,牠們像哺乳綱食蟲目的尖鼠那樣,在夜間覓食昆蟲與恐龍等屍體。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在6500 萬年前的曉新世出現了原始型靈長類,從此演化出的指猴、狐猴、樹鼩等都是體形較小的動物,主要取食昆蟲維生;體重200 公斤的山地大猩猩雖然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但昆蟲也是牠喜歡的食物之一。而到了2500 萬年前的中新世,人猿出現,在森林裡生活並以昆蟲為主要蛋白質來源。隨著地球氣溫逐漸降低並趨乾燥,森林衰退,出現乾燥的疏林與以禾本科植物為主的大草原,狒狒等開始把活動場所轉移到平地乾燥地,但部分類人猿仍固守在森林裡,以果實為主、昆蟲等為副食生活。
此後進出平地的猿人獲得狩獵技術,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到了舊石器時代,人類開始使用石斧等用具,這些用具很可能就是為了毀壞白蟻塔,取食裡面的白蟻而發明的。至穴居時代,在人類糞便化石中發現不少種昆蟲的遺體,其中包括一些大型昆蟲,據推測這些昆蟲並非不小心被人類取食。在中國大陸山西省25000~2500 年前的遺跡中,發現一些野蠶的繭,繭殼上有被切斷的痕跡,有人推測這些蠶繭並非用於抽絲,當時的人類應是取出裡面的蠶蛹來食用。
雖然狩獵、農耕,尤其畜牧業的發達,致使昆蟲逐漸被大型動物或家畜的肉所取代,但若獵不到大型動物或家畜發育不良時,昆蟲仍是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在目前所謂的先進國家,由於畜產品供給穩定,昆蟲只是引人好奇的食物之一;但在動物性食品供給尚不穩定或自然環境保留完整的地域,仍盛行取食昆蟲的風俗。例如在非洲肯亞的鄉下,小養菌白蟻(Microtermes spp.)與大養菌白蟻(Macrotermes spp.)即為主要食用昆蟲。這些白蟻在土中的蟻巢建立養菌室,牠們從附近蒐集大量的落葉、枯草,以此為原料培養白蟻菇(Termitomyces spp.)來取食,這樣的行為對當地農作物的栽培並不致產生影響。在雨季初期悶熱無風的晴天,有翅雌、雄性白蟻成蟲為了交尾會出現在地面上,當地住民趁機在白蟻巢口設置簡單的捕蟻陷阱,捕到的白蟻或直接生吃、或加點水煎炒後以鹽調味(如此可貯藏數天),以20 公克為一袋,包裝後拿到附近鄉鎮菜市場出售。一包白蟻的價錢為45 先令(schilling),和一把香蕉值5~10 先令相比,煎炒白蟻的價錢算是很好的。這是因為可以捉到白蟻的雨季,玉米尚未收穫,脂肪、蛋白質來源較為短缺,很自然地白蟻就成為當地住民重要的營養源。
據調查,當地住民一天攝取的蛋白質中三分之一來自白蟻,而總脂肪量四分之三來自白蟻。且住民們食用的多為出現於地面的成蟲,並不破壞蟻巢,讓女王蟻仍在蟻巢中產卵,如此他們可永續地利用白蟻資源。其實女王蟻是甚高貴的食物,必須打破蟻巢才能得到牠。由於女王蟻有幾十年的壽命,完全長大的女王蟻體長超過10 公分,據傳略為火烤後香味四溢,口感及味道甚似魚子(魚卵)。
前述的白蟻菇也可當成食物,經過乾燥處理的白蟻菇可長期貯藏。中國大陸雲南省的傳統市場偶見白蟻菇,以高價與美味而有名。此外,白蟻塔也有食用價值,不僅見於非洲農村的市場,在一些城鎮的現代市場也有出售。在非洲,不少孕婦在懷孕的第二、三個月每天取食20~40公克的白蟻塔粉,據說白蟻塔有以下四個作用:一、可充飢——有餅乾的味道,二、可強身,三、可補充鈣、鐵、錳等無機鹽類,四、可健胃。效果如何,尚待科學檢驗,不過已知白蟻塔所含的高嶺土等確有整胃作用。在澳洲,原住民也利用白蟻塔土來健胃,因此一些遊牧民族會讓家畜舐食白蟻塔。另一方面,白蟻塔的土粒極為細微,不怕雨打,也被用來製作磚石或食器。
食用白蟻的地域不限非洲,因為白蟻是熱帶地域現存量最多的動物,當地的住民們自然不會放過牠們。此外,重要或有名的食用昆蟲也不止於白蟻,中非的一些天蠶蛾的幼蟲莫桑比蟲(mopane worm)、奇普米(cipumi),北非、中東偶有大爆發的砂漠蝗,泰國的田鱉,或是蠶蛹、蜂蛹、幼蟲等,這些都是極具代表性的食用昆蟲。人類將來的糧食問題中,最令人擔憂的就是動物性蛋白質的供給問題。若是將某些植食性的農業害蟲作為食物用途,將有助紓解日後可能面臨的糧食危機,也可節省防治害蟲的費用。(本文圖片皆由作者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