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8-01陽明大學研究出抗憂鬱症的新治療策略 428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憂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會使患者情緒低落、鬱鬱寡歡,對於以往喜愛的活動喪失興趣,嚴重時更會導致患者自殺。透過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的憂鬱症患者數已逐年升高。目前對抗憂鬱症的藥物主要有三環抗鬱劑、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等藥物。

近期由陽明大學與臺北榮總的研究團隊進行臨床試驗發現,低劑量的K他命(Ketamine)能帶來抗憂鬱的療效。近年來,在國外已有臨床實驗發現,注射少劑量的K他命之後會快速產生抗憂鬱的療效,且效果能夠持續1~2個星期。有鑑於此,由陽明大學精神科主任蘇東平所率領的研究團隊,也嘗試在亞洲進行臨床上的研究。

這項臨床試驗找來了71位難治型憂鬱症的患者(使用2種以上抗憂鬱藥物無顯著效果的患者),年齡介在45~48歲之間,並將這些患者分成三組,分別是注射K他命0.5毫克∕公斤、0.2毫克∕公斤和注射安慰劑(生理食鹽水)。此劑量與先前國外研究所注射的劑量相同。

受試者需歷時40分鐘完成K他命的靜脈注射,在進行注射之後,持續觀察血壓、心跳,並在注射前後進行正子腦造影(PET),以了解K他命對腦部醣類代謝的效應,及神經細胞之活性是否與其快速療效有關。研究團隊再依據漢米爾頓憂鬱量表(HAMD-17)及蒙哥馬利憂鬱量表(MADRS),進行此療效的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在注射K他命0.5毫克∕公斤的組別具有較顯著的療效,在注射40分鐘後,漢米爾頓憂鬱量表的分數有顯著的下降,抗憂鬱的效果可持續維持14天。除此之外,更有57%的患者在注射K他命0.5毫克∕ 公斤後,有立即降低自殺念頭的療效並維持7天的效果。

而在副作用方面,注射K他命0.5毫克∕公斤劑量的受試者,會在注射後有副作用產生,60%的受試者會有短暫輕飄飄的感覺、40%的受試者會頭昏現象與10%的受試者會有解離感,不過這些副作用皆在注射後40分鐘內發生,之後便無明顯的副作用發生。

研究也發現,能有如此顯著的療效是因為在憂鬱症患者的腦影像中發現其腦前額葉的醣類代謝率較低,而前額葉醣代謝率的減少與憂鬱症狀產生有顯著相關。因此,透過K他命的注射,發現不論是注射0.5毫克∕公斤或0.2毫克∕公斤的劑量均能夠從造影中發現腦前額葉的醣類代謝率有明顯提高。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現今市面上的抗憂鬱藥物,需服用3個星期或1個月以上才會出現療效,因此,服藥期間的空窗期無法使患者減緩痛苦或因而喪失生命。未來若能依循醫師的用藥指示,或許能改善憂鬱症患者的治療方式。

陽明大學,〈蘇東平教授團隊重大研究成果:難治型憂鬱症出現治療曙光〉,2017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