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11-15從風機施工打樁的噪音說起──中華白海豚正面臨著什麼樣的風險? 455 期

Author 作者 李沛沂/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胡惟鈞/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陳琪芳/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劉岱樺/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周蓮香/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
離岸風力發電對鯨豚最主要的衝擊,就是打樁時產生的極大水下噪音,這些音可能對鯨豚造成直接衝擊,嚴重的會造成聽力減損的生理傷害,輕微則產生遮蔽效應或是改變鯨豚的行為。臺灣海峽近岸淺水處適合架設風機,鄰近瀕危的中華白海豚臺灣族群海域,水下噪音的潛在衝擊亟需關注與審慎評估。因此,筆者團隊探討打樁時噪音對中華白海豚的影響範圍,採用「套疊水下噪音擴散範圍」與「白海豚分布範圍」圖,估算兩者重覆的面積,以作為評估打樁噪音對與白海豚的衝擊指標。

水下聲音與鯨豚聽力
水下的世界與陸上的世界不一樣。在空氣中,光可以很快地速度傳很遠的距離,聲音比較慢而且傳得不遠;在水中則不一樣,光雖然還是傳很快,但影像傳不遠,尤其是混濁的水,會使視線距離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水中的聲速約為空氣中的4~5倍,因此生物常會依賴聽覺去偵測周遭的環境變化。
 
白海豚與其他鯨豚生活在水中,除了被動接收水中聲音,偵測環境情況之外,還可以主動發出聲音做回音定位。某些回音定位,如滴答聲(click),可能用在覓食時尋找獵物,也可能用在游走時候尋找路徑,作為個體間溝通的此外還有哨叫聲(whistle)。所以,聽覺與鯨豚的生存和生殖關係密切,是非常重要的感覺。
 
現代海洋的背景聲音包含物理聲音、生物聲音以及人造聲音,一般來說臺灣近岸淺海的背景聲音值約在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聲壓級(sound pressure level, SPL)100 dB re 1 μPa〔註一〕。在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因為參考聲壓的不同,空氣中的參考聲壓為20μPa,而水中的參考聲壓為1μPa,因此在相同的壓力下,水中的聲壓位準會比在空氣中大26 dB。2016年苗栗海域打樁產生的聲音在音源處可達RMS 220 dB re 1 μPa,如此巨大的聲音,就可能對鯨豚的聽力造成減損,甚至震聾。如果噪音消失後一段時間,減損的聽力可以復原者,稱之為「暫時聽力減損」,如果減損的聽力無法復原,則稱為「永久聽力減損」。
 
到現在為止,並沒有任何對於中華白海豚聽力減損的研究。2016年以前美國對於海洋哺乳類保育的舊規範,是參考瓶鼻海豚的聽力減損研究,以RMS SPL 180 dB re 1 μPa作為對鯨豚聽力減損的衝擊值,並以RMS SPL 160 dB re 1 μPa作為行為干擾的衝擊值。德國的環保署則參考港灣鼠海豚的聽力減損以及行為反應研究,以噪音暴露量(sound exposure level, SEL)160 dB re 1 μPa2s作為標準。臺灣環保署參考德國的標準,針對離岸風場審查的要求,前(2017)年12月訂定了在距離打樁位置750公尺處音量不可超過SEL160dBre1μPa2s,若以打樁的聲音特質可大致換算成約RMS SPL 170 dB re 1 μPa。於是,筆者團隊便檢視打樁時這三個噪音值(RMSSPL180/170/160 dB re 1 μPa)對白海豚的干擾程度。以下若沒有特別註明,音量值的「dB」單位均為RMS SPL dB re 1 μPa。

噪音影響範圍

遞減距離的計算是以單一音源向外擴散並遞減的原理,聲音的能量傳遞隨距離越遠會越小,離聲源越近所聽到的聲音就越大聲。我們採用拋物線方程聲學模式的「距離相依模式(range-dependent acoustic model, RAM)」1.5版進行寬頻計算,計算80~400赫茲(Hz)間各頻率的聲場,根據當地海域水文、地形與底質等傳播特性,模擬現場的噪音分布,估算音壓能量降至180/170/160 dB的距離。
 
因為中華白海豚僅出現於離岸風場的東邊水域,因此僅以各個風場的東側邊線為噪音來源位置,來模擬水下噪音傳遞音量減弱所需距離,及在各風場頂點/轉角點減弱40、50以及60 dB的位置。假設以海洋風場打樁時所監測到的原始噪音值220 dB(最大可能值)作為模擬音源,遞減40 dB即為180 dB,遞減50dB即為170dB(相當於SEL 160 dB),遞減60 dB即為160 dB。繪製每個音源16個方位遞減的位置,再將最外側以切線連接,繪製風場打樁時噪音的影響範圍。

打樁噪音的影響

打樁噪音聲景分布與中華白海豚族群空間分布的重疊區塊(圖一),是可能的噪音影像範圍,而影響面積比例可量化成打樁噪音對中華白海豚的衝擊程度,作為風場施工對中華白海豚族群的風險評估。
 

圖一:中華白海豚核域密度與以及風場打樁時噪音影響範圍。斜線區域為 160 dB 影響範圍,小圓圈區域為 170 dB(約 SEL 160dB)影響範圍,大圓圈區域為180 dB 影響範圍。核域分析的活動分布:黑色是 50%核心範圍,淺灰色外緣是 90%家域活動範圍,白色外緣是100%全分布範圍。


以核域密度分析法估算白海豚的族群分布情況,輸入2008~2016年所有白海豚的目擊點位,九年總共834個目擊點位。在搜尋半徑2公里,網格解析度200公尺的分析設定下,可由目擊點位的分布計算出各網格內白海豚的出現機率,再依據機率分為三個層級──
 
・核心區(coreareas):核域分析中網格範圍屬於出現機率最高的前50%;

・家域(homeareas):核域分析中網格屬於出現機率90%的範圍;
・全分布範圍:所有出現機率大於0%的網格範圍,也就是核域分析中100%的分布範圍)。
 
研究結果顯示,若以170 dB(近臺灣標準SEL 160 dB)作為離岸風機打樁水下噪音管理規範,其噪音範圍對核心區的影響占0.7%,對家域範圍的影響占5.71%。如若依據美國對鯨豚聽力減損(180 dB)的5%,各縣海域中以雲林(7.06%)以及彰化(6.24%)較高,顯示打樁噪音可能在此海域有6~7%機率會干擾白海豚的行為(表一)。



 
分析結果仍與現實有距離?
筆者團隊經過此次研究,得到初步結論:苗栗海域的白海豚活動範圍,是唯一與180 dB噪音影響範圍重疊的區域,儘管面積很小,但不能忽視這些區域造成鯨豚永久性聽力減損的可能。而在彰化雲林海域,雖然白海豚活動的核心區沒有進入180dB的影響範圍,但白海豚的家域區與170/160 dB的影響範圍都有較大面積的重疊,對暫時性聽力減損、行為的改變以及棲地的轉移等影響需要特別注意。
 
然而,這個研究以整體性的視角探討「風機施工打樁噪音」與「對中華白海豚衝擊範圍」,考慮的是整體的噪音影響範圍以及整體的白海豚族群分布。基於保育的立場,我們採用「最壞的情境(worst case scenario)」,在分析時盡量採用影響最大的估算。在研究方法上,白海豚的移動主要是平行海岸線,而研究用地理資訊系統ArcGIS的核域密度分析在計算分布機率時是沒有方向性的,並以約2公里作為搜尋半徑,也就是說,每一目擊點在計算核域密度的影響上都是兩公里,計算的結果會高估東西向(垂直海岸方向)的分布,低估南北向(平行海岸方向)的分布,由於風場範圍在白海豚活動範圍的西側,所以雖然分析的結果會高估噪音對白海豚的影響。

從研究商量可行的建設方案

另外,在產官學與保育團體各方協調與努力下,以下幾點有助減輕衝擊:
首先,打樁噪音以所有風場的東界作為噪音的聲源,再由此推估噪音的影響範圍,是所有打樁噪音影響的空間聯集,亦即所有基樁影響的最大範圍。當中並沒有考慮打樁噪音的時限性,一次打樁所需時間短(約數小時),打樁停止後噪音也會跟著停止。而現今各風場均承諾每次施作僅打一根基樁,且相鄰風場不在同一天打樁,也就是說相同或臨近海域,同時段僅有一根基樁的噪音的衝擊。因此,若考慮時間因素,單一打樁的噪音影響範圍將比研究中要小很多。

再來,臺灣現今環境影響評估,針對風場打樁噪音的條件是在音源750公尺處的噪音值不得超過SEL 160 dB(約相當於RMS SPL 170 dB),目前所有的風場開發商都承諾會設法降低噪音值以達成此標準,所以日後打樁時的RMS SPL 170 dB噪音的影響範圍將限制在750公尺內,其對白海豚活動範圍的衝擊機率應該比研究中更小,而RMS SPL 160 dB的衝擊範圍也將連帶地縮小,對白海豚活動範圍而言,會有比此次研究結果有著更好的保護。
 
最後,環境影響評估過程中,許多離岸風場開發商都願意配合,將風場的東緣往外移,距離林務局規劃的棲息環境約3公里,此研究便是根據環評結果得來的風場邊線。此外,除了早期通過的海洋風場與台電一期風場外,2017年環評通過的近岸風場風機基座都承諾採用套筒式,由於基樁尺寸較小,因此產生的噪音將更小,再加上減噪措施,在到達核心區前很可能降至低於160 dB,如此應該會有效減少對白海豚行為的干擾。


 
不過,若有海豚個體在極近距離突然受到強大的噪音衝擊,則是會產生聽力減損,進而影響海豚的存活。因此在打樁前必須由「專業的鯨豚觀察員」在現場確定沒有海豚在警戒區出現,在噪音超標或有鯨豚出現時也有權即時請負責人停止打樁,這才是在打樁施工時保護鯨豚的關鍵措施。
 
〔註一〕SPL的單位為分貝(decibel, dB),而更精確、完整的單位表示通常應該寫成「dB re 100μPa」,也就是以100μPa為參考值的分貝值(decibel with respect to 20 micro Pascal)。
 
感謝科技部補助部分研究經費。

 

延伸閱讀

1. Forney,K.A.et al.,Nowheretogo:noiseimpactassessments for marine mammal populations with high site fidelity, 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Vol. 32: 391-413, 2017.

2. Technical Guidance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Sound on Marine Mammal Hearing: Underwater Acoustic Thresholds for Onset of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s, NOAA,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