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09-09-01四十年後,回顧《科學月刊》第零期 447 期

Author 作者 林孝信/《科學月刊》創辦人
「起先我聽到要辦第零期覺得很詫異,印象中沒有其他雜誌是如此出刊的,後來想想這可能就是科月的『科學精神』吧!」楊國樞教授在科月的一次聚會中曾這麼說。的確,人們計算數目都是從「1」開始,數學上所謂的自然數並不包括「0」,人類歷史上使用「0」的時間要比自然數晚很多。

《科學月刊》選擇這個不自然的數「0」作起點有它的緣故。四十多年前是沒有電子郵件、沒有傳真機,甚至還沒有複印機的時代。在這樣的條件下,遠從美國要辦一份刊物,其複雜程度不難想像。即便這件工作的意義廣受肯定,許多人初聽之下卻覺得是不可能的狂想曲。因此,創辦科月的主要困難不僅是稿源、財務,更在於支持者的信心不足。
於1969年9月發行的《科學月刊》第零期試印本。(科學月刊)​​​​​​​
於1969年9月發行的《科學月刊》第零期試印本封面。(科學月刊)

第零期的出版把許多支持者與懷疑者凝聚起來,同時吸引更多留學生與海外學人的參與。第零期的出版,也是海外留學生大規模以具體行動,為自己成長社會無私服務的里程碑。隨後,《科學月刊》順利創刊了,而且還延續到今天。一個樸素的純知識性雜誌,能夠持續出版四十年,不能不說是個奇蹟。究竟是什麼因素讓科月能長期生存下來?

原因當然是多重的。四十年後回顧,筆者認為籌備時期所建立的理念與風格,實具有潛在的作用。具體說來,可以包含幾個要點。首先,是《科學月刊》的公共性。記得有位朋友曾說:「科月為什麼能夠度過多次的危機呢?因為一旦危機出現,總會冒出一些朋友主動來幫忙解決。」因為有太多人曾經為它付出心血,科月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一部分,大家都對它有感情,願意為它再付出。這還不只是個人的感情而已,從社會整體來看,它是台灣一代人對社會關懷與奉獻的縮影,是台灣歷史特殊的一頁。

其次,是《科學月刊》的理想性。這不僅表現在內容材料的選擇——不刻意討好市場,只採用真正值得介紹的東西;也體現在辦事方法上——不崇拜明星。許多有名的華人科學家均曾對科月表示支持,但科月並未藉此大作文章。而科月的理想性也貫徹到銷售政策:明知不符成本,仍堅持低廉售價,學生更有優惠折扣。

再來是《科學月刊》的啟蒙理念。西方近代史上,啟蒙運動的核心概念就是科學。然而科月所謂的「科學」,不只強調科學知識,更重視科學精神與方法,期待為社會注入追求真理、堅持是非的成分。

最後是奉獻的精神。《科學月刊》不是個人的「事業」,更無人從中謀求利益。參與者只希望能透過科月,為社會奉獻一己之力。

《科學月刊》是台灣社會的公共資產,「理想,啟蒙,奉獻」是它的創辦精神,無數人基於此而投入科月的工作。筆者相信,這個理念與精神是科月能夠延續至今的根本因素。期待它能夠持續下去,甚至成為台灣整個社會的理念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