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6-01雷明頓打字機雜記 570 期

Author 作者 歐陽太閒/就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班,研究領域 為系統生物學、高通量定序資料分析與癌症生物標記。
在因緣巧合之下買了這台快90歲的打字機,對其來歷卻一無所知,便著手考察其歷史。打字機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714年,英格蘭工程師米爾(Henry Mill)註冊的專利「用於謄寫書信的機器」,雖然原始的機構設計已不可考,仍可算是打字機概念的濫觴。很快地歐洲進入了工業革命時代,機械技術的進步一日千里,但此時接近打字機概念的機器都相當複雜,至多僅能小量生產,未能普及。

19世紀中,威斯康辛州的報紙編輯、出版商和前州參議會議員舒爾斯(Christopher Sholes)在經歷了印刷廠罷工事件後, 和同事索爾(Samuel Soule)在餘暇時到 當地機械工廠自行開發能自動印刷數字的機器。他們把原型機展示給同樣在工廠裡當業餘發明家的律師格里登(Carlos Glidden)看,格里登覺得這台機器很有趣,他提出這個機器應該也可以印出字母的想法,並因此加入團隊。

1867 年,舒爾斯讀到《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一篇文章,介紹有關當時美國因為內戰,經濟困乏,而移居英格蘭的美國記者兼律師普拉特(John Pratt)發明「飛字機(pterotype)」的報導。普拉特的設計是讓擁有所有字母字模的選字輪(typewheel)懸在空中移動,選好字後,再讓字模將油墨印到紙面。舒爾斯認為普拉特的機器太過複雜,他們三人應該可以開發出更好的設計,便投入研究改進。他們提出類似鋼琴的結構,用鍵臂(key lever)控制每個字母專屬的字模臂 (typebar)敲擊紙面,使其接觸沾有油墨的色帶(ribbon)而印出字。後來進一步改成敲擊色帶讓油墨印在紙上,以及讓一個字模臂上同時具有大小寫的字模。以當時的機械技術而言,舒爾斯設計的結構較普拉特的設計更為簡單可靠。

舒爾斯三人在1868年註冊了打字機(typewriter)的專利,但他們的商業量產計畫並不順利,最後只好將專利授權給在美國內戰結束後,希望從軍火事業轉型到新事業的雷明頓公司(E. Remington & Sons)。得力於雷明頓的專業技師和大規模生產的經驗,世界第一台真正大規模量產的打字機雷明頓一號(Remington No. 1)在 1873年誕生,並且深深影響此後打字機的機械結構。為了不讓排列緊湊的字模臂卡在一起,他們將鍵盤上的常用字盡量分散,排列成 「QWERTY」的順序,這個排列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日的電腦鍵盤。此時期因為機械設計尚未成熟以及專利的限制,各家打字 機廠商的機械設計可說是百花齊放,精采萬分,堪稱是打字機發展的黃金時代。

這台雷明頓可攜式二號(Remington Portable No.2)的玻璃鍵帽和黑色烤漆仍維持在出廠狀況,還附有皮箱。依據序號可追蹤出是在1928年底生產。不過店家說機器故障了,他們無法修理,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買下。

檢查後發現,其右側的滑動架釋放桿 (carriage release lever)折彎卡住了,這個問題只花一分鐘用鉗子解決。但更大的問題是字模臂敲擊紙面後,紙張並不會移動。翻到機器背面,去除陳年蜘蛛網和灰塵後,看見有一段褐色長條物,用鑷子將其慢慢拉出,竟是一條細線。費了一番功夫,拉到最後,才發現這條細線被捲到一個金屬圓盤下方,卡住了。

圓盤內裝了發條,用來牽引細線。問題是 這發條與細線的功能是什麼呢?

上網搜尋後才了解,原來打完一個字後,打字機左側下方的圓盤(又稱簧鼓,spring drum)會釋放簧力,通過細線牽引滑動架(carriage),讓壓紙滾筒(platen)上的紙 面向左移一字元,才能再打下一個字。不過,又遇到新問題,因為圓盤在機器左側, 滾筒的細線固定點在機器右側,這條細線必須穿過整個機器的內部,加上零件排列非常緊密,距離又遠,要穿線勢必要拆開整台機器才行。靈光一閃,用鐵絲從右側穿入機身到左側,和線頭打結做成牽引工具,再慢慢從右側拉出鐵絲,即可牽出線頭,綁在滑動架上的固定螺絲,大功告成。

將機器擺正,拉開滑架並夾入紙張,順利敲打幾個鍵後,便確定沉睡數十年的老雷明頓已經復活。玻璃鍵帽的冰涼觸感和字模敲擊紙面的紮實聲響,讓人回到那個機械工藝無比輝煌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