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文章專區
2017-07-01鄭鴻旗:在創客空間中的自學與共學
571 期
Author 作者
文詠萱/本刊主編。
鄭鴻旗與一群創客(maker)愛好者,創立了創客空間 (makerspace)名為「OpenLab. Taipei」,隱身在臺北公館寶藏巖藝術村,每周三在寶藏巖固定聚會,就像是一塊磁鐵一般,吸引共同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聊聊天,利用彼此的專業、身邊材料與資源,共同解決彼此的問題。《科學月刊》於OpenLab. Taipei 週三聚會時,前往寶藏巖拜訪鄭鴻旗,聊聊他對於makerspace推廣與經營心得。
《科學月刊》(簡稱科):創立OpenLab. Taipei的初衷 與想達到的目標?
鄭鴻旗(簡稱鄭):OpenLab. Taipei創立初期理念是自學與共學,後來一群人加入共同學習新東西、共同分享資源,解決自己學習上的問題。我大學時於臺灣藝術大學學習科技藝術,對科技、電子等領域知識不甚了解,因此很多東西需要自學,然而,在自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沒辦法解決。其實很多我無法解決的問題,對該領域專業人士來說非常簡單,例如電阻沒接好、程式碼多了一行等,這些問題對他們來說相當容易解決,但由於自己不具該領域專長,遇到問題時會感覺無助、不知道如何解決。因著這個原因,剛好有一群人具有不同領域方面的專長、同時對創立makerspace有共同興趣,我們在這裡 可以彼此交流自己的經驗知識想法,透過互相交流的方式克服與解決問題,協助彼此完成彼此各自的任務。
科:如有朋友想加入的話,該怎麼做呢?
鄭:我們每周三在寶藏巖工作空間有對外開放活動,可直接至寶藏巖加入我們。若是週三之外的時間想要過來看看,可以在我們的臉書社團(臉書搜尋Openlab. Taipei)上問問看有沒有人在,有人在的話就可以進來一起用。但這裡的資源與工具有些混亂,越常來的話比較會知道工具在哪。這裡蠻缺人手的,還需要花時間去整理。來到我們這邊,若大家找到有可以用的資源就盡量拿去使用。
科:您在張昭鼎研討中提到把makerspace帶進學校中有一定的難度,對於把makerspace推入學校的阻力您覺得是什麼?
鄭:最大的致命傷是投入於硬體經費遠大於熱情老師及人才培育。學校的maker課程預算安排太注重硬體, 且軟體並未跟上硬體的進度,例如現在學校在建立makerspace時,多會希望makerspace內一定要具備多樣的工具與器材,因此花很多金錢在工具與空間上,沒有花必要的資源在軟體與對此有興趣的老師;沒有經費空間讓有興趣的老師發展,也沒有經費培育新的人才師資,我覺得人才培育與軟體升級其實比硬體更重要。
科:如何打破學校的硬體思維?……【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