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7-01探索鑑識科學—從歷史到現今 571 期

Author 作者 李承龍/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系、所畢業,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博士。現任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刑事警察科副教授、協助外交部於卡達警察學院任教。
「鑑識科學(forensic science)」,是以科學為本,法學為用,跨領域、科技整合的新學門;所有與法庭相關的應用科學,均屬鑑識科學的範疇。大多數的讀者對於鑑識工作的懵懂認知,是來自許多偵探影集。事實上,犯罪現場的調查工作,不僅是轄區警員、刑警和鑑識人員執行現場封鎖、採證、調查和鑑定的工作;當警方完成現場勘查、犯罪偵查後,製作移送書,將案件移送該管轄的地方法院檢察署後,則由檢察官來接續調查;等檢察官釐清犯罪事實,罪證確鑿且符合法律構成要件後,依職權起訴;最後才由法院的法官接手,參照證據力與證據能力,認定其犯罪事實,完成審判的任務。
 

鑑識科學與刑事鑑識的內涵

鑑識科學經常與「刑事鑑識(criminalistics)」劃上等號,被用來作為彼此的同義詞,均涵蓋豐富且多元的領域。「鑑識科學」是應用科學原理、經驗法則和邏輯推理,以自然科學的知識與方法,對犯罪現場跡證予以鑑定(identification)、個化(individualization)、評估(evaluation)和比較(comparison),包括法醫學、鑑識齒科學、鑑識護理學和鑑識會計學等多達30餘種領域。其最終目的為重建現場,確認歹徒行兇犯罪的過程與提供檢察官偵查方向、法官判決參考的證據,達到伸張司法的公平與正義的一門學問。

而「刑事鑑識」則泛指犯罪偵查的現場採證、證物比對等刑事鑑定的工作內涵,如指紋的比對鑑定、槍支和工具痕跡的比對、藥毒物的鑑定、印痕和型態證據的比對、爆炸和射擊殘留物的鑑定、血液、頭髮和其他微物的檢驗鑑定等工作。

 

鑑識科學的歷史淵源

《折獄龜鑑》由宋代鄭克所編著,其中「折獄」是指官吏斷案、辦案的意思;而「龜鑑」是指足為借鏡和參考的案例,該書是目前公認中國的第一部鑑識科學案例彙編,提出「重證據、輕口供」的現代刑事訴訟理論,強調鑑識科學的重要,並說明人證善變,經常出錯,十分不可靠,故應重視物證的現代偵查思維。
 

生前燒人或死後燒屍

犯罪者都認為,殺人毀屍滅跡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一把火,將現場的所有證據消滅。所以殺人後焚燒屍體的犯案手段常被稱為「完美謀殺案」,但其實不然。在《折獄龜鑑》中曾引用類似的犯罪情節,其案例說明如下:有個婦人將丈夫殺死,並想毀屍滅跡,所以縱火燒房子,並佯稱丈夫不幸死於火場之中。丈夫的弟弟不服,便向衙門提出告訴,負責檢驗的官吏,捉一隻死、一隻活的豬拿來做實驗,然後放堆木柴起火燒了牠們。

實驗發現已被殺死的死豬,因為早已死亡,嘴巴緊閉不會呼吸,所以口中乾淨、無煤煙;而原本活著的豬,在活活燒死的過程中呼吸掙扎,吸入大量含有煤煙的空氣,所以氣管及咽喉處會沾有煤灰。而當官吏檢查她丈夫的屍體時發現,口中很乾淨,且沒有煤煙,也因為發現明確的跡證,婦人最終坦承犯罪。所以早在距今 17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懂得採用科學的動物實驗推論,可藉此觀察氣管、咽喉處有無遺留煤灰,研判生前燒死與死後燒屍的初步鑑別法,此類法醫解剖焦屍,研判死因的方法一直沿用迄今。

物理鑑識的第一宗公案——彈丸比對

在《折獄龜鑑》卷一的釋冤篇內有段文字記載案例,內容大致說明如下:三國時代的吳國太子孫登,有次騎馬外出,忽然有顆彈丸從他眼前飛掠而過,像是暗殺。侍衛馬上進行搜查,這時恰巧發現附近有人手持彈弓,身帶彈丸,形跡十分可疑,侍衛們都認為彈丸就是此人發射,但此人卻矢口否認,侍衛氣得請求孫登下令處罰,不過孫登卻說:「別急,為何不把剛剛那顆彈丸拿來,和他身上帶的比對呢?」比對結果兩彈丸不同,於是孫登就釋放此人。

此案例說明,以前許多案件的偵辦,都不懂得採用客觀的物證,單憑一時的主觀意識,便濫施威刑,屈打成招,導致不幸的冤獄發生。雖然該案例的犯罪情節不起眼,卻是全世界第一宗文史記載,藉由彈道鑑識,利用物證比對平反的案例!強調偵查辦案應「重物證、輕口供」的大道理。

 

科學辦案好好玩

科學辦案就如同做科學實驗一樣,具有標準的作業流程,從封鎖現場、勘查、蒐集現場相關資料、發現偵查方向、鑑識調查驗證、犯罪現場重建、初步的案情假設、釐清案情並認清問題,每個步驟環環相扣,不容許半點馬虎,以下介紹些有關科學辦案的鑑識原理,希望引發青年學子對鑑識科學的學習興趣。警察在警車上與歹徒對峙,雙方駁火各開3槍之後,警車的擋風玻璃上出現了6 個彈孔,當您想要查明到底是警察或歹徒先開槍,若詢問當事人,可能會演變成各說各話的「羅生門」事件。縱使身為司法人員,有時為了保護自己,也可能掩蓋事實,更是凸顯人證不可靠的問題。這個看似困難的問題,其實相當簡單,只要熟悉彈道鑑識的基本原理,稍做推理,問題便迎刃而解。

擋風玻璃上出現3枚彈孔(圖一), 要如何研判3 個彈孔出現的順序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第一發的彈孔裂痕,不會受到其他彈孔裂痕的影響,該裂痕會延伸到最遠。……【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