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文章
文章專區
2019-11-01進入遠古世界的公民古生物學家─詹姆士.哥德
599 期
Author 作者
蔡政修/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本刊副總編輯。
在古生物的領域中,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專業」學者外,其實還有一群默默付出的「素人」研究者,他們雖然並非專業本科出身,但憑著對古生物的熱情,用各自的方式試圖讓古生物研究展示在大眾面前。而由古生物學會(Paleontological Society)所頒發的史翠普獎(Strimple Award),就是為了肯定這群素人研究者而設立。
圖一:哥德(左)從古生物學會主席麥克法登(Bruce McFadden,右)的手中領取史翠普獎。
(Kirk Johnson 攝影)
古生物學會的前身,為1908年成立的美國古生物學會(Pale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並於1968年整合,改名為目前所知的古生物學會,是至今在大型、專業及推廣古生物研究相關成果中,歷史最悠久的學會。而今(2019)年,學會將年年表彰促進古生物學,但並非任職於相關領域學者的史翠普獎頒發給哥德,一個熱愛古生物的公民科學家。
古生物領域的學會與聖杯
說明成立史翠普獎的用意之前,其實,還有其它大型古生物相關學會也有類似的獎項,如創建於1940年的古脊椎動物學會(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的斯金納獎(Skinner Award)及1957年開始在英國運作的古生物協會(The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成立的瑪麗安寧獎(Mary Anning Award)。這些獎項都是授與沒有任職於學術或研究單位,但對於古生物學研究有著重大貢獻的公民古生物學家。
主導著學會運作的人通常都是「專業」的古生物學家,但研究人員們也都清楚,專業古生物學家通常是有限規模的小團體,而能拿到古生物學研究專職的人員也極度有限,況且古生物學包山包海,從生命起源回推到距今的3、40億年前,一路發生的生命史事件,試著透過古生物學研究,瞭解、進而引領人們到目前所觀察到的生物世界。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們也很清楚自己所面臨的困境,例如只有屈指可數的研究人員,是無法深入探索廣大的地理範圍及其地底下,找尋埋藏數十億年生命演化的眾多細節,因此,需要更多人的參與。不過,要能真的進到各大學術、研究單位任職,成為一個可以專心且深入從事古生物學研究維生的「專業」古生物學家,在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是一道難以進入的窄門。
各大學會所頒發的相關獎項,就是試著讓全世界知道這些古生物學界的「遺珠」。畢竟有很多人對於古生物有著極大的興趣,雖然沒有機會正式進入到古生物學研究的體制當中,但默默地推動古生物學的發展,支持古生物學家從事研究工作的「素人」研究者。
古生物界的無名英雄
哥德這個古生物素人,不只對古生物學的世界有著滿滿的熱情,長年來也大力支持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學家探索世界。
對於不熟悉古生物學研究的人們來說,或許會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想像與浪漫的研究學門。但畢竟古生物學是從事嚴謹科學研究的領域,因此,確切、紮實的證據,是讓古生物學家們能大書特書,說出引人入勝故事的基礎。而化石,則是古生物學的根基,同時也是哥德40年來投入的光陰與心血所帶給古生物學界的大禮物。
哥德的本職為鐵道檢查員,由於其工作內容會需要沿著軌道長途行走,因此常有機會待在野外,抵達平常人煙稀少的地點。但重要的是他對於古生物的瞭解與熱情,除了將自己本分的工作完成之際,在野外工作的時間也會特別注意有沒有化石顯露的跡象。
而他獲得古生物學會的史翠普獎的原因,在於將自身所找到的化石捐贈給全世界各大相關的研究單位與機構,讓古生物學家能深入研究這些化石背後所隱藏的意義。
古生物化石,似乎帶有藝術與科學的意象,長期以來便吸引不少人願意投入資源和時間欣賞與研究,但大部分的人都會將其化石納入自己的收藏。反之,哥德卻願意捐出化石,並將標本捐贈到公開的博物館或學術單位中,讓古生物學家有機會透過這些化石,研究古生物的演化與古生態等有趣的故事。更讓科學家能夠藉由這些紮實的研究成果,設計出吸引大眾的展覽,讓全世界都能瞭解古生物研究的重要性、樂趣及價值。
古生物學家除了藉由學會所成立的獎項,頒發給類似哥德的公民古生物學家,在適合的狀況下,當古生物學家在研究其化石與發現新物種時,也會將其物種名稱獻給原發現者或對於相關研究有重要貢獻的人。
現階段已有多達20種左右的古生物,是以哥德與長期以來一路伴隨他追尋化石的賢內助蓋兒(Gail H. Goedert)所命名!但令人遺憾的是,蓋兒已於前幾年辭世,無法和哥德一同領獎。
除此之外,經由與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學家的交流,哥德也練就一身古生物學的本領:他會親自參與古生物的學術論文撰寫,至今已貢獻將近百篇的學術論文!
圖三:哥德(圖左彎腰者)於臺灣大學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的公開演講。(作者提供)
另外,筆者也很榮幸有機會參與哥德所發現的化石的研究工作,於2015年發現及命名的布爾福卡鯨(Fucaia buelli,圖二),就是哥德捐贈給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博爾克自然史與文化博物館(Burk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Cultur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標本,進而由馬克思(Felix Marx)、福代斯(Ewan Fordyce)和筆者三人所完成的研究成果。而在今年初,哥德也親自到訪筆者目前正在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中所建置的「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參訪並公開演講(圖三)。因此,對於哥德多年來的古生物探索的經驗與理念,筆者還算是稍有涉略。......【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