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8-01質量永遠是正的? 什麼是負質量? 572 期

Author 作者 欒丕綱/中央大學光電系副教授。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ma是中學生就知道的物理定律, 它告訴我們:一個受力的物體會在受力方向加速,而力F 與加速度a 的比值m=F/a就是這個物體的質量。根據這個定律,受力物體向著施力方向加速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因為物體的質量永遠是正的。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今年4 月份,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WSU)的物理學家製造出一種「負質量」 的低溫物質狀態,引起世界各重要媒體例如CNN、 BBC,甚至是「準」學術期刊《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的大幅報導。許多物理學家也積極探討這個所謂的負質量究竟是什麼意思,甚至有一些意見不同的論戰。本文不擬對這篇關於波色– 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EC)狀態之下的負質量現 象做「解謎」式的解釋,而只打算談談負質量研究為何有趣,以及在日常生活接觸得到的巨觀系統中如何實現類似的負質量現象。


負質量一詞從哪來?

究竟負質量有什麼特別呢?事實上,這得從兩部科幻電影談起。第一部是由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主演,薩根(Carl Sagan)小說改編的1997 年電影《接觸未來》(Contact);第二部是 2014 年的賣座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這兩部電影的共同特點是都利用了蟲洞(wormhole)進行星際時空的旅行。薩根是知名的天文學家與科普大師,對天體物理與宇宙學當然具備非常豐富且正統的知識。不過,當年薩根寫那本小說時,物理學界對於蟲洞(舊的名稱是「愛因斯坦– 羅森之橋」,Einstein-Rosen’s bridge)的認識還很 膚淺,因此薩根對於自己的構想在學理上是否可行,並沒有什麼把握,於是他求教於加州理工大學的廣義相對論專家索恩(Kip Throne)教授。索恩教授與他的合作者莫里斯(Morris)研究後發現,一般的蟲洞是不穩定的,時空旅行者在還沒完成旅行前蟲洞就塌了。要讓蟲洞穩定存在,必須要有夠多的「特異物質(exotic matter)」,而它們必須具有負能量。由於在廣義相對論裡,慣性質量與重力質量是同一個東西,且質量m 對應著能量E=mc2,因此,如果能找到夠多的負質量物質,或許就可以製造蟲洞了。

不過,前述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物理學家所製造出的所謂負質量現象,在兩個方面上跟蟲洞物裡是脫鉤的。第一是它們的負質量只是力學上的等效,第二是這個等效得出的只是慣性質量,並不是作為重力源的重力質量。事實上,負的等效慣性質量並不是新概念。
在彈性波超穎材料(metamaterials for elastic waves)的研究裡, 早在西元2000 年左右,就已經有研究者做出這樣的等效質量來。簡單來說,這個負等效質量的現象是來自於力學上的共振效應。我將用以下的力學系統模型,解釋這個現象的來龍去脈。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