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9-01地震預測的科學與迷信 573 期

Author 作者 周漢強/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博士,現任臺中市立清水高級中學地球科學專任教師,研究興趣為地震、地球內部構造與板塊運動。
每次臺灣發生大地震,大多都會造成嚴重的財產和生命損失。但是中央氣象局每次都只說這是「正常的能量釋放」,卻沒有辦法告訴大家什麼時候會發生大地震。網路上傳言有一位預測地震相當準確的「王老師」,總是能夠在大地震發生前就預測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大小。如果地震真的可以預測,那麼掌握大筆研究與觀測經費的中央氣象局為什麼無法預測?如果地震真的無法預測,那麼這位王老師為什麼又可以常常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究竟地震的預測是怎麼回事?


神準?王老師地震預測

去(2016)年的2月6日,臺南發生大地震,造成維冠大樓倒塌,許多民眾不幸喪生。結果今年的2月11日, 臺南又再次發生大地震,雖然沒有造成太大的災情,但是因為時間點和去年大地震的日期非常相近,讓很多當地民眾心裡都覺得「毛毛的」。就在這個時候,網路上一位聲稱地震預測神準的「王老師」發佈消息說,這次臺南地震發生的時間、大小和位置,完全符合他事前的預測。一時之間,各大媒體又開始爭相報導王老師過去準確預測地震的輝煌記錄,以及他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預測。大家也許會很好奇,為什麼王老師可以準確預測地震?我們就先來看看王老師的預測是怎麼說的。

王老師的預測之一:2017年2月8~15 日將有一波「全球大震期」,全球規模6以上的地震將會明顯增加。

結果:2017年2月8日巴基斯坦就發生了規模 6.3 地震;11 日凌晨臺南近海隨即發生規模5.6強震,震度6級, 時間完全正確!

在這個預測中,提到全球規模6以上的地震,我們可以查詢一下去(2016) 年全球地震統計資料,統計規模6以上的地震總共有146 個,平均每個星期發生2~3 次這樣的地震。所以,王老師預測從2月8日開始的那個禮拜地震會明顯增加,那麼理論上應該會有3個以上的大地震發生。結果根據同一個網頁的資料,全球在這個時段發生規模大於6的地震只有2個,不但沒有明顯增加,甚至還比平均值低。

除此之外,把2月11日的臺南地震算進去就有點魚目混珠,因為臺南地震的規模是5.6,這樣規模的地震能量大約只有規模6的1/4,全球每年發生這樣規模大小的地震非常多,不是只差個零點幾這種概念。至於說這個地震的最大震度6級和地震規模6也是不一樣的概念,無法混為一談。

所以認真分析起來,這個被當作「神準預測」的案例,其實比根據統計數字瞎猜還不準確。

王老師的預測之二:2017 年2月7日他曾在社團中發布地震預測,表示在全球大震期這段時間,臺灣南部受到《南半球能量流》分流出來的能量衝擊也將會發生一波規模6.1地震。

結果:臺南在2月11日發生規模5.6的地震。

就是這個預測結果,讓王老師被認為非常準確預測出大地震的發生。就地震發生日期來說,看起來非常準確;以地震發生地點來說,臺南確實是在臺灣南部;以地震規模來說,規模5.6 和他預測的規模6.1 相差大約了6倍的能量,準確度就有點勉強。但是以基本的地震預測來說,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大小,這個預測看起來似乎「還算準確」!

但是,同一篇報導中王老師自己就提到,他其實在2月9日就發現地震能量「衰退」了,而且他還在2月10日宣布「解除警報」。結果2月11日發生地震,他才解釋說這是地震能量「衰退的痕跡」,並強調他宣布解除警報時明明有說「還是要留意」,看起來有點在硬拗。其實這次王老師預測臺灣南部地震不只是提早解除警報,而且他當時預測地震發生的地點其實是在屏東以南。

 

圖一:全球地震監測資料。全球各地幾乎無時不刻都在發生規模大小不同的地震,圖中紅色圓圈代表過去24 小時內發生的地震,橘色圓圈代表過去48 小時內發生的地震,黃色圓圈代表過去2 個星期內內發生的地震,粉紅色小點代表過去5 年內發生的地震。圖中左上角圓圈的大小代表地震規模的比例。(地震學研究機構聯合會)


圖二:中央氣象局彙整地震資料。圖中是2017 年2 月臺灣地區所發生的有感地震紀錄。圖片右方的圓圈大小代表地震規模大小的比例尺,顏色代表地震震源的深度。(中央氣象局)

即使我們不考慮王老師事先取消了自己的預測,以這麼精確的時間範圍內、發生地震位置相差這麼短的距離、以及地震規模「只」差了6 倍左右的能量來看,這樣的預測是不是算準確呢?是,算準確。但是這種預測就像我們站在紅綠燈下面,預測紅燈等一下會變成綠燈一樣也會很準確。我們可以從中央氣象局所發佈的地震觀測統計資料結果來看,所謂的「臺灣南部」,其實一個月內發生的地震數量非常多。稍微驗證一下就能夠發現,這種預測根本意義不大。

其實,我有加入過王老師的地震預測臉書社團,也曾經留言提出像上面那樣的質疑,結果就是立刻被踢出社團,我只好另外申請一個帳號加入,而且乖乖不說話。臉書上還有另外一群人成立社團,專門統計王老師的預測和實際結果的比較(臉書社團名稱:聊
【他們】聊【牛】說【地震】),顯示王老師的地震預測準確度其實相當低。如果大家不相信這個網站的統計結果,可以自己加入王老師的社團,自己統計一下。根據我的觀察,王老師常常提早「解除警報」,以避免自己的預報變得不準,但他這次一解除警報就地震,實在也太倒楣。


如何正確預測地震

地震的發生真的可以被預測嗎?首先,我們把地震預測和降雨預測做個比較,目前中央氣象局隔天的降雨預報可以預測到每隔3 小時的降雨機率,和鄉鎮大小範圍的區域(大約方圓10公里左右),但降雨量的大小預測則比較困難,目前降雨機率是以降雨量超過1 毫米(mm)為標準。姑且不論預測的準確度,至少這樣的降雨預測符合降雨發生時間、地點和一部份降雨大小的預測。如果要發佈地震預測,同樣也必須有地震發生時間、地點和規模大小的項目。

要預測降雨,首先要瞭解降雨形成的原因,然後再根據這些影響降雨的因素可能會怎麼變化,才能預測降雨的發生。所以要預測地震的發生,當然也要先從造成地震發生的原因開始看起。

地震發生的現象可以簡單用一隻塑膠尺來模擬,當我們用兩隻手把一隻塑膠尺拗彎到塑膠尺最後被拗斷的瞬間,兩隻手可能會因為塑膠尺的震動而覺得手麻麻的,這個過程就很像地震發生的過程。地球表面有很多大
小不同的板塊,這些板塊一方面卡在一起,二方面又各自往不同的方向移動,所以在板塊交界處附近的岩層,就會承受不同方向的力量在推擠或拉扯。這些位在板塊交界處附近的岩層就像是塑膠尺,板塊移動的力量就像是我們兩隻手的施力。板塊持續在推擠,當岩層斷裂或錯動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

從這樣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影響地震發生的條件包括:


一、地震發生的地點:多是在板塊和板塊交界處的附近,像臺灣就位在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界處附近,所以常常發生地震。

二、地震發生的規模:塑膠尺的大小、厚薄和材質,以及施力的大小甚至速度,都會影響塑膠尺斷裂時反彈的力道。因此板塊交界處附近的範圍大小、組成岩層的材質特性和板塊運動時相對的速度,都會影響地震的規模。不過塑膠尺通常是整隻被折斷,但整個板塊交界處附近的岩層可能只有其中一部份被折斷,情況要複雜許多。

三、地震發生的時間:即使是用手拗斷塑膠尺,我們都很難預測塑膠尺會在哪一秒鐘斷裂。更何況是在板塊交界處附近的岩層,這些岩層的範圍又大、結構還有不同的變化或可能只斷一半。所以我們雖然盡力分析這些岩層的結構,
卻仍然無法完全掌握岩層斷裂的確切時間。

綜合以上地震發生的特性,我們可以感受到地震預測的困難度和不準確性。目前世界各地最普遍的地震預測方式,是根據假設板塊運動的方式大致不變、板塊交界處附近岩層結構也沒有巨大改變的條件下,發生地震的規模大小和時間間隔應該會差不多。所以,像是在美國西岸聖安得列斯斷層附近的地震預測,就會以一段時間範圍內(例如2036 年以前),這個區域內發生規模6.7 以上地震的機率來報導地震預測。由於越大規模的地震發生頻率越低,所以時間拉得越長、可能的範圍(誤差)也就會加大,甚至我們也找不到那麼久遠以前的地震記錄。偏偏我們最在意的又都是「大」地震,造成一般地震預測被大家覺得「沒用」的印象。

 

圖三:美國地質調查所2008 年公布的地震預測。(美國地質調查所)


圖四:利用地表變形程度來預測地震發生的可能性。

最近這幾十年來,科學家進一步把地震預測的目標放在地震發生前的徵兆,像是塑膠尺彎曲到什麼地步就表示尺快要斷掉了,我們觀測地表變形的程度,來估算岩層斷裂或錯動的可能性。但是,到目前為止預測結果都很令人喪氣,還沒有任何準確到讓人驚訝的預測,不準確的倒比比皆是。所以,真正的科學家因為瞭解地震發生原因的複雜度,大多會對地震預測很保守,無法提供大家可以接受的地震預測,因為就算提供了也不夠準確。

目前臺灣正在努力建置的是地震預警機制,利用地震發生之後,最先抵達的地震波來計算地震位置與規模,搶在劇烈的地震能量到達之前發出警報,幫大家爭取幾秒鐘到幾十秒鐘的準備時間。不要小看這幾十秒鐘的預警,只要高鐵能夠從時速300 公里減速下來,可能就會拯救數百條人命來看,這樣的預警措施還是相當有用的。

孫子兵法提到:勿恃敵之不來,恃吾
有以待之。如果我們無法預知地震的到來,隨時準備好面對地震,從建築、設施、應變到避難都做好事先規劃,都好過任何不可靠的地震預測。

〔註一〕
根據中央氣象局所公告的地震規模計算方式,是採用芮氏規模(ML),公式為:ML= logA - logA0

其中A 是地震儀所觀測到的最大震幅,A0 是地震儀與震央之間距離遠近的修正。因為地震規模是對數(log)值,所以規模每相差1,震動幅度就相差10 倍;但規模相差2 的時候,震動幅度並非相差20 倍,而是相差100 倍(10 的2 次方)。

芮氏規模與能量大小之間的換算可以採用下面這個簡單的公式:logE = 11.8 + 1.5ML

公式中的E 就是能量,兩個不同地震規模(ML1 和ML2)之間的能量大小
(E1 和E2)比例,可以把上面這個公式改寫成:E2/E1=10(1.5(ML2-ML1))

當兩個地震的地震規模相差1 的時候,釋放出來的能量大約相差32 倍(10的1.5 次方),當地震規模相差2 的時候,能量大約相差1000 倍(10 的3次方)。

像是地震規模5.6 和6.0 之間,看起來數字大小只相差0.4,好像差距不到10%,其實換算起來能量已經相差將近4 倍。

一般新聞常會以「丟在廣島的那顆原子彈」的威力大約等於規模6 的能量當作基準,來計算其他地震規模所代表的能量大小。


延伸閱讀
1. 美國地質調查所統計全球地震資料,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browse/。
2. 聊【他們】聊" 牛" 說" 地震",https://www.facebook.com/quakepredictmy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