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專欄
文章專區
2017-05-01
免於爆炸的威脅─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
569 期
Author 作者
廖譽凱、胡淑芬、劉如熹
鋰電池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
數位時代來臨後,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幾乎已成為現代人的必備設備,其中能使3C 產品進入大眾普及的關鍵,不只在於晶片做得好,電池的進步更是必備條件。為了能讓3C 產品使用時間延長,科學家不停思考要如何增加電池的電容量,使3C 產品更輕薄,即是將電池體積縮小,讓手機與筆記型電腦越來越輕、越來越薄。但在人類享受科技進步同時,卻發生了難以置信的噩耗。
2016 年,南韓三星公司發行的Samsung Galaxy Note 7 發生多起爆炸事件,造成全球使用者恐慌,三星公司承認爆炸的主要原因即是因為電池設計不佳。這不禁讓大眾思考,為何每天都會使用的電池會爆炸,這樣使用手機安全嗎?科學家希望能解決安全問題,但鋰離子電池總是還有安全方面的疑慮,於是科學家提出了「固態鋰離子電池」的想法。
電池是什麼?
電池的結構為正極、電解液與負極,圖一中橘色的電極為正極(陰極),紫色的電極為負極(陽極),其中電池定義陰陽極時以放電為準。電池在放電時,陽離子由負極(陽極)經由電解液往正極(陰極)移動,電子也由負極(陽極)經由外部電路往正極(陰極)移動。以電路來說,燈泡代表電阻,電池代表電容,如果電路中沒有電阻,就會造成短路。電池內部也有電阻稱為內電阻,電池內電阻的大小也會影響電池的效率。
圖一:電池運作原理。
電池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朔到1780 年,由義大利的科學家伽伐尼(Luigi Aloisio Galvani)發現,他利用黃銅棒連接放置於鐵架上的蛙腿,使得蛙腿收縮,這為歷史上第一個具備電池組成要件的實驗紀錄:黃銅為正極(陰極),鐵棒為負極(陽極),蛙腿為電解質(液)。1800 年,義大利的伏打(Alessandro Volta)根據伽伐尼的實驗記錄,交錯排列銅片、鋅片與以鹽水浸濕的布料隔絕銅片與鋅片,成功做出第一顆電池。
圖二:伽伐尼與蛙腿實驗。(Wikipedia)
電池發展至今分為一次電池與二次電池,一次電池組裝完成時即為充滿電的狀態,其使用後不能充電而必須丟棄。直到大家耳熟能詳的碳鋅電池被發明出後,一次電池才被大量使用。相較於一次電池,二次電池可以重複充放電,並有良好的充電可逆性,二次電池有非常多的類,而最常使用的二次電池為鉛酸電池與鋰離子電池。鉛酸電池多用於交通工具,因鉛酸電池操作溫度廣、廉價並具備高循環壽命,但缺點為鉛具有毒性。鋰離子電池則替二次電池帶來跨世代的進步,鋰離子電池擁有高能量與功率密度、極為優秀的循環壽命與操作溫度廣的優點。目前鋰離子電池主宰所有儲能市場,平常使用的智慧型手機、手提電腦等產品大多數利用鋰離子電池為儲能設備。
圖三:伏打所製作的電池模型。(GuidoB)
鋰離子電池是什麼?
鋰離子電池就是使用鋰離子金屬氧化物(LiCoO2 或 LiMnO2)等做為正極(陰極)材料,負極(陽極)則採用碳材料(如石墨),而電解液則為液態鋰鹽有機溶劑,其中有隔離膜隔開陰陽極,圖四為其示意圖。鋰離子電池屬二次電池,其可重複充放電。因電池定義陰陽極時以放電為準。故放電的時候,電子從負極(陽極)經由外部電路回歸至正極(陰極),鋰離子離開負極(陽極)經由液態電解液回到正極(陰極)。充電的時候則循相反之路徑,電子由充電器外接至負極(陽極)的碳材料,同時鋰離子離開正極(陰極)經電解液進入到負極(陽極)。
圖四:鋰離子電池運作原理。
1970 年,懷廷漢姆(Michael Stanley Whittingham)第一次發表鋰離子二次電池的概念,鋰離子電池正極使用二硫化鈦(Titanium(IV) Sulde, TiS2)、負極使用鋰金屬製出第一顆可充電式鋰離子二次電池。但此種電池使用高危險材料,尤其二硫化鈦接觸大氣中的水氣會產生具毒性的硫化氫,而且鋰金屬在大氣中並不穩定,在正常的大氣環境下鋰金屬會燃燒,因此這設計並無法得到太大的關切,科學家轉而尋求穩定並可容納鋰離子的電極材料,提升應用的安全性。
1977 年,巴蘇(Samar Basu)發現鋰離子可嵌入石墨層間的現象,從此石墨成為可替代鋰金屬之安全負極材料。1979 年,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展示使用鈷酸鋰(Lithium Cobalt Oxide, LiCoO2)與鋰金屬產出的鋰離子電池。數年後,其再度發表具橄欖石結構之磷酸鐵鋰(Lithium Iron Phosphate, LFP)作為正極(陰極)材料。此材料與鈷酸鋰相比,有更優秀的充放電壽命。
液態鋰離子電池
1991 年,第一顆商用型鋰離子電池由索尼(Sony)公司發表,其正負極分別由鈷酸鋰與石墨組成,而電解液則為液態鋰鹽有機溶劑。當時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小於每公斤100 瓦小時(WhKg-1)。目前同樣大小之電池能量密度可達每公斤200 瓦小時。鋰離子電池相比於傳統鉛酸電池,雖能量密度更高且更輕便,然而仍有下列幾項缺點:
(1)能量密度不夠高:
鋰離子電池已能廣泛運用於手機、照相機、行動電源等多項電子產品中,然而其能量密度仍遠不足以應用於電動車用電池中。
(2)成本高昂:
鋰離子電池陰極大多含有鈷金屬,價格相較於它種金屬來得高且變動大。
(3)液態電解質危險性:
電解液熱穩定性差,容易產生漏液汙染與易燃等問題,三星公司發表的Samsung Galaxy Note 7 之所以會爆炸就是因為其造成正負極接觸短路爆炸,而液態電解質與隔離膜無法阻擋正負極接觸。故科學家希望能夠解決液態鋰離子電池所遭遇的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安全性提升,因此提出了全固態式鋰離子電池的想法。
全固態式鋰離子電池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組裝為正極、固態電解質與負極。其電解質因使用固態電解質(無隔離膜)所以沒有漏液汙染、易燃爆炸等問題,更因電解質為固態,電池不會因為隔離層破損就導致正負極接觸短路爆炸。且固態電解質能量密度高。與相同體積的液態鋰離子電池相比,可以有更高的充放電容量。其充放電原理與液態鋰離子電池相同(如圖四),放電的時候,電子從負極(陽極)經由外部電路回歸至正極(陰極),鋰離子離開負極(陽極)經由電解質回到正極(陰極)。充電的時候則循相反之路徑,電子由充電器外接至負極(陽極),同時鋰離子離開正極(陰極)經電解液進入到負極(陽極)。
固態電解質種類
固態電解質分為很多種,分別電解質的好壞最基本是由導電度決定,導電度的單位為每公分西門子(S/cm 或Scm-1),西門子是電阻的倒數,等同於-1。其中高導電度的固態電解質大多為硫化物電解質,但硫化物電解質接觸濕氣後會產生具毒性的硫化氫(H2S)氣體,而且電化學穩定性較低,其於鋰離子固態電池的應用性較低。
於是科學家多半研究鈣鈦礦(perovskite)、鈉超離子導體(NASICON)與石榴石(garnet)型電解質,這三種電解質皆為氧化物電解質,氧化物電解質電化學穩定度高,且具有非常優秀的操作溫度範圍,最有可能成為未來發展固態鋰離子電池的趨勢。
現在商業化鋰離子電池大多使用液態電解質,但液態電解質有安全性的疑慮,而且能量密度與功率密度不高,高溫度時應用性低。固態電解質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有更高的能量與功率密度,在高溫應用性相當高,更重要的是,固態鋰離子電池安全性高。固態電解質可同時做為電解質與正負極隔離層而且表現相當優秀,但至今仍未有固態鋰電池之產品上市,研究至今仍然有許多挑戰需要解決,固態電解質導電度不如液態電解質(導電度為10
-2
S/cm),而且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比起液態電解質,多了與正負極材料之界面阻抗,尚待未來進一步的改善。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電池、鋰離子電池、鋰鐵磷、金鈷氧、鈣鈦礦、NASICON、晶體結構。
2. 陳鐘誠,〈電池的歷史與原理〉,泛科學網站,2013 年10 月13 日。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