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9-01從2017臺灣生技月(Bio Taiwan)思考公部門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 429 期

Author 作者 高啟明/臺大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博士、政大EMBA,是一名連續創業家,對生技醫療產業有深入的參與,目前服務於臺大研發處。
本次臺灣生技月(Bio Taiwan)的時間從6 月29日~7月2日,地點在南港世貿展覽館, 會場上展出的攤位涵蓋:新藥、學名藥、原料藥、醫材及檢驗、臨床及臨床前試驗服務(CRO)、醫療(事)服務、生產代工 (CMO)、其他生技服務、各大學研單位 及育成中心、生技儀器、製藥設備(零組件)、美容保養、生技原物料、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營養品與保健器材等。除此之外還有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華人新興市場商機合作研討會、國際研討會以及生技商機媒合會等活動共襄盛舉。

儘管現場一般的參觀人潮比起去年似乎略有減少,但Bio Taiwan的重要性絲毫沒有下降,反而因地制宜在逆勢中發展出自己一套的吸晴策略。事實上,在這次Bio Taiwan的 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裡,大會邀請到的專業來賓,在國際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樣的交流陣容,對於提升臺灣生技新藥產業的正面形象有很大的助益。

除此之外,有為數眾多的交流活動在各式媒合會中進行,有不少的優質個案與潛在商機,在各個法人與學研機構的成果發表會上 呈現。總括來說,本次的Bio Taiwan呈現重質不重量的思維,這些轉變正將Bio Taiwan 帶往更好的方向,值得稱許。

在這個亞洲最大的生技展示會上,可以看出大會試圖將臺灣生技產業對接全球生技新藥價值鏈的企圖心。但筆者有兩點觀察,可以提供公部門未來政策制定的參考。

 

一、併購與諮詢人才的培育

在Bio Taiwan的展場上,有很多臺灣的生技新藥公司,這些公司大多具有獨特的候選藥物正進入臨床前測試(preIND)。而基礎深厚的大廠甚至有多個案子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的核准,正在進行人體臨床一期(phase I),甚至正在進行臨床二期(phase II) 的試驗,這些案子都是臺灣生技新藥產業未來最關鍵的亮點,也是未來與國際大廠對接的門戶指標。

相較電子產業,生技新藥產業具有高度投資風險、高報酬率與產品週期長的特性。且中高風險的產品尚需經過美國FDA或臺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的審核與批准,才能將醫療器材或藥物使用在人體身上。因此,產業競爭門檻高,產品核准認證的過程冗長,故特別需要不同的策略夥伴在不同階段的協助。

同時,生技新藥產業的上、中、下游分工態勢並不像電子業那麼的成熟,且因知識密集與研發費用驚人之故,往往需要資金分段的投入。因此,當一家新創公司的研究開發達到某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時,下一輪的資金就會積極投入,也會墊高新創公司的價值,此時就會產生被併購的機會。新創公司當然也應該抱持著開放的態度,隨時準備被併購出場,讓資源的投入與產出可以得到豐碩的回報。

在臺灣,如何擬定一個成熟且公平的合資協議或併購條件,極度需要依賴跨領域的人才參與。這樣高端的人才,現階段對於臺灣產業而言是非常缺乏的,也不易尋覓的。筆者認為,除了生技新藥研發的硬實力,我們更應該要積極的建構跨領域人才培育的軟實力,以扶持中小型的生技新藥業者。

甚至筆者建議可以利用公部門的資源來成立專案辦公室,進而當這些中小型生技新藥業者的後盾,讓它們有能力與國外一流大廠進行授權或併購談判。因為,唯有不斷的透過併購與被併購,臺灣具有利基性的中小型生技新藥業者才能適時槓桿外部資源進而快速壯大,才有能力與世界一流生技新藥大廠華山論劍。

 

二、建立高品質的行政服務流程

如果生技新藥產業是一片森林,則每一棵樹(個別廠商)是否健康就攸關整體的林相品質。生技新藥產業特別需要公權力的介入,藉以維持產品品質與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公部門的服務品質就會深深的影響產業的發展軌跡。這裡講的服務品質指的是兩部分,一是效率,二是資源。

什麼是效率品質?例如一個技轉案本來一個月可以結案,但因行政效率不彰及承辦人員對法令的錯誤認知與保守心態,導致需多召開幾個會議來背書,讓最後的決議公文必須拖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才完成,這就是行政效率品質低落的跡象。殊不知,生技新藥產業常常必須跟時間賽跑,晚一天產品上市,市佔率就會被對手拋在後面,對於營收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晚一天專利申請送出,就很可能失去專利的新穎性。晚一天做出結果,就可能資金燒盡,進而倒閉。

什麼是資源品質?例如申請一個政府補助案,在廠商申請之初就要面臨作文般的長篇大論,還要擬出一個又一個的營業預測,還要配合計劃冗長的管考,後續廠商不定期還會被催繳就業人數、產值、營業額等資料。試想這樣的補助計劃就算入選,廠商又怎麼可以專注於研發活動。這樣的政府資源,有補助之實,卻未有補助之效。對小型生技新藥廠商而言,拿一點點政府的補助資源,卻要常常被政府考核,廠商心中有苦難言。更甚的是,這些補助計劃的評審常常沒有業界的實務經驗,對申請案所提出的審查要求與業界實務相差十萬八千里,嚴重打擊廠商的信心。對廠商而言,這樣的審查根本沒有切中問題的核心,一點幫忙與誘因都沒有。最後導致那些真正努力的廠商反而會將向政府申請資源視為畏途。若能改善這樣的情況,相信政府資源的挹注,對於中小型生技新藥業者而言,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兩點觀察僅是筆者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帶給公部門進步的動力。生技新藥產業的發展看的是長期的目標,絕對要有前期扎實的研究當基礎,未來的商品化才有機會。但是,除了不斷的研發投入之外,軟實力的提升更是未來世界的潮流與趨勢。在臺灣,我相信當有一天我們可以真正做到上述的軟硬整合,並且運作的很有效律,那麼生技新藥產業的開花結果就會真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