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1-01科學碎碎念 意識的定義與本質 577 期

Author 作者 郭羽漫/可以跟冥想大師一起飛到外太空的男子,本刊編輯。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理論中,最簡單的細菌從環境中提取生存所需的物質並進行繁衍,最終在一個無意識與目的的演化過程中,出現了智人及許多擁有大腦的生物。然而在行為之上,誰才是一切的開始?笛卡爾曾說,意識是我們的存在裡不可否認的事實之一。那麼意識究竟是什麼呢?普遍認為,意識是一種對品質覺察的狀態,並作為心智(mind)的執行控制系統 (executive control system)。意識聽起來好似與認知(cognition)有幾分像、卻又有些許差異,哲學家丹尼特(Daniel Dennett)曾表示,人的認知並不包含理解,我們有意識的想法僅代表大腦處理訊息的某些片段。

神經科學對心智功能(mental function) 與相關行為背後的生理機制有著長足的研究,比方說意識的神經關聯,即研究受試者報告經驗與其腦中活動之關聯性,並找出特定的大腦活動區域、或整個大腦活動的模式;而先進的大腦成像技術提供我們大腦的生理過程與經驗間的相關性,如腹側下丘腦 (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受刺激引發飢餓的感覺。然而是什麼使這些事 件相關聯,且生理系統如大腦,是如何「經驗」的呢?哲學家查爾默斯(David Chalmers)曾提出「意識的難題(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意指我們如何擁有現象上的經驗,以及感知能力如何獲取顏色與口味等質地或特性 (characteristics)。

在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物質具有感官品質(sensory quality),如番茄是紅色的、辣椒嘗起 來辣辣的、花兒聞起來是香甜的。伽利略曾表示,當有朝一日能以數學闡述哲學圖景時,數學便會成為自然科學的語言,然而這些感官詞彙很難以簡單而抽象的數學名詞捕捉。伽利略並未否認感官品質的存在,反之將其視為物質世界外的實體,並將其屏除在自然科學之外。

從唯物論者(Materialists)的角度來看,他們仍渴望有一天能用最簡單的物理詞彙闡述意識一詞,通常他們會以「重新定義意識」來避免這個難題,並指稱意識並非經驗、而是與經驗相關的複雜行為功能,如人類監控內在狀態(internal state)的能力、或處理環境中的資訊,然解決意識的難題並不能只是將主體 (subject)代換掉。各路學派對意識總有不同的定義與解釋,然而除提問「什麼」是意識,我們還可以想想「為何」 是意識凌駕其上,使萬物獨特地存在著。

延伸閱讀
Philip Golf, Can science explain Consciousness?, Philosophy Now,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