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2-01鏡像神經元能預測人們在道德困境中的決定 578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加州大學神經適應實驗室主任亞哥伯尼 (Marco Iacobni)與其團隊日前於《整合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發佈研究,顯示當受試者觀看他人經歷痛苦時,科學家透過預測大腦反應,發現在面對道德困境(morality dilemma)時,人們會傾向避免直接造成他人傷害。

透過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分析,當受試者觀看他人動作或行為時、腦內會有相同反應。鏡像神經元對人類的模仿學習與同理心相當重要,在觀看他人經歷 痛苦時,便會使人產生神經共鳴(neural resonance)現象。研究團隊欲知曉神經共鳴是否在解決複雜問題時發揮作用,因此招募19名自願者觀賞2部內容分別為手部皮下注射以及另一隻手被棉花棒輕柔碰觸的影片,過程中科學家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監測受試者腦部。接著,研究員便詢問在幾個道德困境中,受試者的反應。

結果顯示,下額葉皮質(inferior frontal cortex)有強烈的活動,其為同理與模仿中樞,且使人不願直接傷害他人。然研究亦發現,大腦活動與為謀得更好的利益傷害他人之意願沒有任何關聯,這可能牽扯更多的認知與協商過程,如研究中所模擬的道德情境議題:「是否願意使嬰兒保持沉默,以在戰爭中拯救更多人?」在評判道德困境時,對他人的痛苦予以關心起了因果作用,當一個人拒絕迫使嬰兒不發出聲音,不是因為不喜歡這個舉止,而是因為他在乎孩子的感受。

亞哥伯尼表示,盼能更進一步了解過往研究中,腦內各區是否能左右關於道德議題的決定,並協助精神疾患度過人際溝通障礙。

Leonardo Christov-Moore, Paul Conway, Marco Iacoboni. Deontological Dilemma Response Tendencies and Sensorimotor Representations of Harm to Others, 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