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02-01從生產、生態和生活中平衡創造養豬科學價值 590 期

Author 作者 楊天樹/動物生理博士,臺灣養豬科學研究所(現為財團法人臺灣動物科技研究所)研究員退休。

從野豬到家豬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仍然如同一般靈長類般生活,藉採集、狩獵方式覓食謀生。到了新石器時代時,智能逐漸演進,開始懂得種植作物與馴化野獸,而發展出農耕、畜牧等技藝,歷史上以「伏羲氏」和「神農氏」代表。五穀大帝製耒耜、教農耕之後,定居生活成為常態,先民總是將農地的遺漏、膳食後的殘餘餵養畜禽,以累積、轉換成另類珍饈──肉食,而豬就是代表動物。養豬之處就是家,其反映安居、農耕、飽食、孕育而可傳承的生活方式;農業社會與相關文化,於焉興起。歐亞同時而獨立地馴化野豬,約於萬年前。

養豬所反映出的生活特性,被賦予多種社會意義;養豬代表積少成多、豐衣足食、多子多孫等好福氣,都是快樂家庭中必備的元素,倉頡造「家」一字,充份反應當時的社會形態。出土的漢墓中,多有豬型玉握(圖一、二),這是子孫孝心,希望長輩攜著福氣仙逝,來世還可養豬蓄財。

石器時代的歐洲,豬隻是生活能力的圖騰,當時女性所追求的美麗與福氣,就是希望自己擁有母豬般的豐腴體型,因為體脂的堆積,顯示攝食超過營養需要,而在那時代中,過量即代表富裕、奢侈!


圖一:豬形葬握,左上為西漢初年楚國貴族墓中的玉撞,光素無紋似跨伏的豬,又稱玉豬,於江蘇徐州奎山出土;左下為西漢中期昌芭哀王墓中的玉握,蹲豬雕琢細緻,造型寫實,於山東巨野紅土山出土;右上為東漢中山簡亡墓中的玉豬,粗放的幾何寬陰線顯示豬的特徵、於河北定縣北莊出土;右下則為梁(南朝)墓蠶的否豬,石科較軟易刻,四肢、五官、鬃毛都表現清楚,於南京六朝墓出土。


圖二:東漢時期玉握實物,長約10公分。(作者提供)

新石器的農業發展,稱為第一次農業革命,從當年的畫報中可看出養豬在此時期也十分普遍(圖三、四);工業革命對農業而言,是第二次革命。因為資本主義興起,工商社會成型,城市成為政經與文化的中心,吸引人口流入而導致農村勞力不足,限制了生產。城市居民較為富裕,對糧食的需求也更為殷切,因此,農業必須機械化、集約化才能量產,以因應消費需求。農業社會的生產系統,是以利用日光能源與光合作用為基礎;而工商化之後,雖大幅提高農產的質量,然而,這是藉著持續投入石化能源與氧化作用作為驅動力量的產出。

圖三:1859年(咸豐九年),英國倫敦畫報上刊登的福爾摩沙鎮上(今高雄地區)店鋪前的民眾聚集觀賞素描情形。圖中所繪豬隻體型不大,短額且橫豎豬耳、軀體飽滿無摺斂,應是攙了美濃血源的小耳種。(作者提供)


圖四:1859年(咸豐九年),英國倫敦畫報特約畫家走訪福爾摩沙南部(今高雄、鳳山一帶)所繪製。從罩衫、蒲扇和油紙傘可推測應為客家莊,但豬隻則非垂耳短鼻皺面的美濃種,體型也不像臺灣山豬或臺灣小耳種,應屬美濃與小耳種的雜種豬隻。(作者提供)

性能改良家豬

第三次農業革命,即是綠色革命,以1970年諾貝爾和平獎為代表,其特色是知識與科技的廣泛運用;改良品種和提升性能是當時農業生產的大纛。臺灣經濟起飛時期是從1950年代末期至1960年代末期,亦所謂「農業支援工業發展」的時期。這10幾年內,藉著美國援助與國人努力, 讓傳統作物、其他新興經濟作物(水果、蔬菜等)及家畜、禽的生產作業,密集地導入科技與管理,農業迅速現代化,農產品的質量因科技化而大幅地提升。

全球豬隻性能改良科技,都著重於性狀的檢定、選拔和育種,並配合營養、飼養和管理的改進,以增加生長速率、飼料效率和瘦肉比率。近半世紀來的性能改良,已讓家豬的各種表現,遠異於未改良者,甚至體型外觀也差異甚大,如臺灣農村過去常見的背凹、腹垂、面皺的土豬已被背拱、 腹束、面平的洋豬取代;土豬需要1年以上才增重至百公斤,而雜交洋系品種只需半年,而且其體內脂肪含量,僅有土豬的一半(圖五)。然而,持續地提升豬隻的生產性能,也伴隨身體結構和機能上的改變與失常,而產生健康上的問題。


圖五:豬隻的體型差異。左上的野豬前軀佔整體的70%,改良後的現代家豬(右上),其成熟體型不僅較大而且較長,前軀比例僅餘30%。下方則為土豬,因未經現代育種技術改良,其生長和繁殖性能雖難與改良種相比擬,但已遠勝於野豬。豬隻的育種講究,已大幅地改變豬隻體型外觀,卻無法更動至少經400萬年演化而來的生理機制。(Yang, 2012)

現代性能優良的豬隻已知有些體能缺陷,因而引起動物保護組織的關切,主要的問題是骨架結構和內臟功能。精肉型的豬隻能迅速地增重,主要來自肌肉快速地生長,但骨骼成熟度總是相對地落後,骨骼或關節難以承受肌肉活動的壓力,容易受傷。此外,為方便管理和減少能量消耗採集約經營卻也因而限制豬隻活動,在缺乏適當運動或鍛鍊下,也是造成骨骼與蹄踝成熟不足原因之一。四肢和腳蹄的困擾,是種豬遭淘汰的主要理由。

動物表現優良的生長性能,仰賴身體發揮較高的代謝速率;心臟和肝臟在新陳代謝的運作中,居中樞地位,兩器官不論質或量上的異常,功能調適有限,不容易因應各類緊迫,常因突發狀況而死亡。哺乳動物的心臟大小和功能 有其一定的比例,心重約為體重的0.6%,從大象乃至小鼠都在此變異範圍內,野豬亦不例外。家豬的心臟∕體重 比例僅約為野豬的2∕3,家豬肝臟的大小也約為野豬的 2∕3;這不成比例的解剖生理機制,已不能應付高速代謝的運轉需要。現代家豬常見心肌肥厚症,心臟不正常地增生,便是為應付突發狀況。......【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