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8-05-01鳥類與土壤的小故事 581 期

Author 作者 嚴融怡/畢業於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曾擔任中研院助理。喜好徜徉在知識之海當中,熱衷於自然科普寫作。
土壤作為萬物重要的生長源頭,對於鳥類也是同樣重要的。鳥類沒有牙齒,但 卻具有相當於牙齒功能的特殊構造──「砂囊」,這個由強健肌肉所組成的胃囊,也被稱為「筋胃」。許多鳥類所吞下的食物都依靠砂囊蠕動摩擦來攪碎,所以鳥類會在土壤環境中挑取細砂吃進砂囊中,以增加磨碎食物的作用。這些吃入的細沙會隨食物一起排出體外,因此還必須定期補充。光就攝食而言,就可看出鳥類和土壤之間的依存關係。


 
自然界當中有很多鳥類需要在土壤環境 當中找尋食物來源,也因此牠們演化出 很多有趣的機制。地啄木是冬季有時會遷徙來到臺灣的迷鳥,牠是啄木鳥當中比較原始的類群,不像其他啄木鳥一樣攀附在垂直的樹幹上,也不會在樹上鑽洞,但喜歡搜尋森林底層枯枝落葉和土壤當中的螞蟻,特別是幼蟲和蛹,牠們發展出又長又黏的舌頭,用以舔舐土表的蟻丘和昆蟲。有時則以蹦跳的方式, 沿著水平或傾斜的枝條於空中掠食。河 口濕地與海岸濕地土壤常常可以看到的鷸科和鴴科鳥類,這兩種鳥類被人們合稱為「鷸鴴科」,但其實牠們不僅血緣關係遠,就連捕食的手法和生理結構也大不同。以紅腹濱鷸和歐洲金斑鴴這兩種鳥類為例,雖然牠們都屬於在廣闊地域出現的鳥類,兩者的覓食也都涉及精確地啄 食(pecking)或撲衝(lunging)等動作;

但紅腹濱鷸主要是依靠觸覺來覓食,而歐洲金斑鴴則主要是依靠視覺來覓食。鴴科鳥類的眼睛通常又大又明亮,因此像是金斑鴴和小環頸鴴等鴴科鳥類雙眼,都具備精確啄食的正面視野,而鷸科正面視野的範圍相對比較窄。

鴴科鳥類善於快速奔跑追捕在土面上活動 的小動物,例如各類招潮蟹或是貝類,除了運用視線來偵查,牠們還會用腳快速在灘地上踩踏(foot-trembling)製造震動,將泥灘當中的小動物驚嚇出來,然後吃掉。鷸科鳥類如丹氏濱鷸、磯鷸、三趾 濱鷸等,則具有長長的嘴喙,嘴喙上充滿 了血管和神經,同時嘴喙表面分布大量的感覺窩(sensory pits),在這些感覺窩當中具有一種被稱為赫伯斯特氏小體(或稱為赫氏小體,Herbst corpuscles)的受器,這是一種機械感受器(mechanoreceptors),能夠感測無脊椎獵物埋入沉 積物當中所造成的壓力梯度變化。因此鷸和鴴其實是各擅其長的泥土掠食者。鷸科鳥類根據嘴型(嘴喙的大小長短), 也會將所吃食物做生態區位(niche)上的區隔,像是杓鷸類和濱鷸類的嘴長有別,所鑽入土洞覓食的深度及所採集獵物的種類也有所不同,這樣可以減少彼此因為食物競爭所造成的干擾。

在許多都會公園與校園草地上,常常可 以看見的黑冠麻鷺,則是善於使用聽覺來感測牠們喜歡吃的各類蠕蟲在土壤中的位置,包含蚯蚓、甲蟲幼蟲、蝸牛、螃蟹、蛙類甚至小型蛇類等,很多會挖洞的小動物都能被黑冠麻鷺精確偵查到。


 
許多鳥類會吃土中的小動物,也有許多鳥類會住土洞,住土洞的好處很多,包括掩蔽性高、可避免外界干擾、半封閉空間較 能維持常溫而不受外界天氣影響等,因此 在自然界其實有不少鳥類喜歡住在洞穴當中。有些鳥類不會自己挖洞,而是使用現成洞穴,即次級洞巢鳥(secondary cavitynesting birds),例如八哥和貓頭鷹等。

鳥類當中以泥做巢最多樣化的是燕科鳥類,當中有掘洞為巢穴的燕子(像是棕沙燕和灰沙燕),也有修築碗狀泥巢的燕子(像是與人比鄰而居的家燕或在橋下 築巢的洋燕),還有的會建造鵝頸瓶般的封閉泥巢(例如赤腰燕)等。根據溫克勒 (David W. Winkler)和謝爾登(Frederick H. Sheldon)在1993年針對17種燕科 鳥類的燕巢型態與DNA分子雜合實驗種系發生對應比較,發現燕科鳥巢的演化順序是土洞→碗狀巢→有覆蓋的碗狀巢 →鵝頸瓶狀封閉巢。燕科鳥類對於土壤巢材的應用也隨演化而演進發展,這是十分有趣的情形。


 
鳥類的種類多元性高,牠們對環境的適應也相當多元,鳥類本身就有各類適應環境的策略,像是以葉子為主食的鼠鳥,常常肚子對著太陽,也許是為了讓肚子中的葉子比較高溫而容易被消化分解。有些鳥類還會灑尿在腳上用來散熱,這種特殊行為稱為尿汗。在自然界當中,鳥類其實是重要的生物監測員,牠們就像螞蟻一樣可以蒐集各處的環境樣本。像是巢材、食物搜集的過程等,都可能間接收集到環境中的不同樣本(如種子、花朵、 植物的葉子或是土壤等等)。甚至鳥類自身的羽毛,也可能累積重金屬或各類有機汙染物,而成為科學家監測環境的重要對象。在自然界中,鳥類和土壤之間發生著許許多多的小故事,而鳥與土壤之間的關係也值得我們持續去探索。

延伸閱讀
1. Graham R. Martin and Theunis Piersma, Vision and touch in relation to foraging and predator detection: insightful contrasts between a plover and a sandpiper, Proc. R. Soc. B,  Vol. 276: 437445,2009.
2. James R. Gould、Carol Grant Gould編著,黃薇菁譯,《動物是天才建築師》(Animal Architects: Build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Intelligence),商周出版,2009年。
3. S. Nebel, D.L. Jackson and R.W. Elner, Functional association of bill morphology and foraging behaviour in calidrid sandpipers, Animal Biology, Vol. 55: 235-243, 2005.